武英殿。
茹瑺正在匯報交趾郡事宜“五月十八日,韓觀帶三萬兵力,前往占城國邊界處,與占城國國王達成邊界文書,鑄造銅柱,以表大明無意南下。占城國王答應不再主張安南占據領地,愿世代修好大明。”
陳迪嘴角抖動著,韓觀這事做得太不地道了,你開個會,簽署個協議,至于帶三萬兵力去嗎
大明在交趾總共就留了五萬精銳,一口氣帶出去一半還多,估計后面還拉著神機炮,你讓占城國王簽個字都打哆嗦,合適嗎
朱允炆不在乎韓觀辦事的方式,事情辦成了就好。再說了,這都是一個月之前的事了,現在下旨責怪韓觀,等到了韓觀那里,估計他都忘記有這么一回事了
交趾已經徹底被大明控制住了,與歷史上不同的是,這一次沒有搜刮百姓,欺壓百姓的宦官,沒有不把越人當人看的貪官,張紞與一干官吏都很不錯,而那些投降于大明的人,自然也只能夾著尾巴做人,不敢隨意過線。
為了緩解矛盾,平復戰爭創傷,張紞分了許多土地給百姓,將一些山里的窮困之人也遷移到了平原地帶,這也好理解,山上不適合管理,出了事還容易跑路,待在平原多方便。
相對于安南陳氏后期的欺壓,胡氏的橫征暴斂,大明二十稅一已經是天恩浩蕩了,一些百姓原本對于歸附大明心有不甘,但幾個月過去了,即沒有人來搶自己的糧食,也沒有人拉走自己的兒子,還沒有人搶自家姑娘,日子變得安全了,也舒坦了,這才真正確定,歸附大明是對的。
民心歸順只不過是國土歸附之后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培養他們對大明的認同,也就是教育。
在張紞的親力親為之下,在冉忠、顏寶等圣賢之后的無私付出之下,交趾開始興建起一座座學堂,并告訴了交趾百姓,他們的孩子一樣有資格參與童試、鄉試、會試與殿試考試的資格,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諾五年足額納稅,朝廷就免費收孩子讀書識字,而且日后入京趕考的費用,也由布政使衙門來出。
這一政策真正拴住了民心,也遏制了逃荒現象。在朱允炆看來,張紞這一招猶如神來之筆,是其政治智慧的體現。
交趾安定下來,這就足夠了,給他們兩年時間,只要不發生什么巨大洪水等天災,那里將會成為一座糧倉與物資基地,到時候說蠻夷之地無用的人就可以閉嘴了。
解縉見交趾事奏報完畢,就繼續說起連日來的另一個問題“皇上,山西移民五十萬至山東、河南、北直隸等地,然紀錄在冊、匯總之后卻憑空多出六萬多人,經過布政使司、御史等多次核實,確系這六萬余人皆是洪武時期的逃戶。而這只是接收移民,多領好處的地方,全國其他地方逃戶恐怕更多,臣請再次清查人口,重新梳理黃冊。”
陳迪一如既往地反對“臣以為再造黃冊可以延遲幾年,眼下還是莫要擾民費力的好。”
解縉皺眉,不滿地說“自洪武十四年開始,太祖規制,天下府、州、縣編賦役黃冊,十年一次。最近一次還是洪武二十四年,按理說去年就應該造冊,但因鳳陽等地災情延至今年,如何都不能再拖。”
陳迪依舊不同意“皇上,黃冊編造耗時耗力,臣以為可延長是十五年一統計。”
“你怎么不說三十年一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