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憤怒了。
黃冊是以戶為單位,詳細記錄著百姓籍貫、姓名、年齡、人口、田宅、資產等信息,并劃定了具體戶籍,是朝廷納稅的依據。
所謂的國賦重事,系于黃冊,一點都不夸張。
朱允炆也清楚,黃冊就相當于明代百姓的戶口本。
大明編造黃冊十年一次,后世估計也是參照明代做派,十年搞一次人口大普查,就以后世的科技來論,人口大普查有面臨著重重困難,一開始幾次普查,還搞過幾年時間才出結果的,后面越來越先進,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而大明編造一次黃冊,沒一兩年還真辦不好,而這期間,又要耗費無數的人力與物力。
很多人以為黃冊這玩意,不就是記錄一點籍貫信息,寫幾個字,交上來就完了,多簡單。沒錯,大致流程確實是很簡單的,但操作起來很難
黃冊編造,需要逐戶填寫,朝廷下派給省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安排給府,府安排給州、縣,之后制作清冊供單,然后通過里長、甲首,將小紙片分發給各戶填寫。
但明代時期的百姓通常是不會寫字的,只能找人代筆,這個時候先生是比較搶手的,也是很受尊重的,畢竟萬一先生寫錯了字,你家只有五畝地,先生手一哆嗦寫了個五十畝,那你就高興吧,來年記得繳納五十畝的稅吧。
等這些清冊供單的小紙片填寫完成,甲首會收集起來,然后交給里長,里長收集起來,數一數是不是一百一十戶,確定沒出錯之后,需要將這些小紙片弄好,形成里冊,然后跑步前往州縣上交。
州縣收到之后,還需要造個縣冊,然后騎著小毛驢,哦,大概率是趕著牛車去府里,沒辦法,一個人也帶不走一本縣冊外加數百本里冊
府里收到這些冊子之后,還得弄出來一份府冊,之后連同里側、縣冊都拉到布政使司衙門,布政使司衙門可就更忙了,這幾千本里冊啊,光是制造出來一本府冊,就需要很長時間
等忙活完,形成一份司冊之后,連同之前收到的里冊、縣冊、府冊,都拉到京師的戶部,戶部收到的冊子,那可真的是太多了,布政司冊十幾本,府縣冊一千多本,里冊幾萬本
對了,黃冊一式四份,各地方還得留一份各歸屬地的黃冊,所以要么發小紙片的時候一次發四份,要么就拉到衙門里抄寫幾份吧
對了,黃冊長寬都是一尺二寸,完全的正方形,不是尋常的紙張,而是厚實的棉紙,以避免出現蟲蛀,基本上是不允許使用漿糊,而是需要通過粗棉線裝訂,這就需要拿針戳了
總而言之,弄一次黃冊是一件很累人的活。
但這又不得不做的事,朝廷納稅的根本,不就是黃冊嗎十年了,人口增加了多少戶,朝廷必須知道。加上一條鞭法的執行,許多土地回到了百姓手中,一戶人家有多少耕地,各地耕地存量與增量,朝廷也必須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