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一出,王昌伏拜,田老四伏拜,萬民伏拜
火把高插,點亮鹽場。
四千余灶戶圍攏而來,多是拖家帶口,瘦弱黝黑,就連一些白發蒼蒼上了年紀的老人也顫顫巍巍走了過來。
劉長閣很是緊張,如此多的百姓圍了幾重,一旦群情激奮,對朱允炆不利的話,那自己與湯不平可攔不住多少人。
朱允炆沒有絲毫在意,大明百姓都是好樣的,他們能忍受饑寒交迫與困苦,又怎么會冒著殺頭的危險做出不利的事
鹽課司的大使萬維,總催蔡福終于知道誰打了自己,衙役崔三、程齊也知道跟了自己一路,被自己給“充為灶戶”的人是誰了,萬維心理承受力有點小,還沒等朱允炆追究責任,找了個房梁就打算上吊,只不過他太重,繩子斷了,沒死成。
蔡福顯然比萬維有經驗,不顧鞭傷,跑到土丘外就磕頭求饒,反正都是軟土,往死了磕也磕不死人。湯不平怕他這樣磕頭打不動朱允炆,所以幫了他一把,抬腳踢過去一塊拳頭大的石頭,正好就落在蔡福磕出來的坑里
蔡福突然有點后悔來這里了,還不如找一棵樹上吊呢。
崔三、程齊兩個衙役很干脆,老老實實跪著,也不說話,也不求饒,就當嚇得失了魂,如果不砍腦袋就招魂,砍腦袋也就省了一句“魂歸來兮”。
朱允炆讓辦差的官吏與衙役好好跪著,然后對聚攏過來的百姓喊道“朕治理國家,自詡愛民,可從未曾想過,灶戶之苦,尤甚于農夫十倍這是朕的失職,朕來晚了”
“這是我等為臣不察的錯,與皇上無關啊”
夏元吉當即喊道。
天子無錯,怎么能當著那么多百姓的面說自己錯了
朱允炆擺了擺手,嚴肅地說“起來吧,你主戶部,這件事與你無關。朕以為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問題在操縱鹽價,在虛浮鹽稅,在揚州砍了幾個腦袋,不成想,最大的問題是在這鹽場”
鹽場是生產端,完全由朝廷壟斷,所有產出朝廷都拿走,可朝廷給他們的是什么
工作的器具,簡單的灶舍,不能吃飽的飯
事實上,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關注過灶戶生活,也定下了灶戶的報酬
一引可獲工本米一石。
按照一個灶戶一年制鹽三千二百斤來算,合八引,也就是八石米,折合下來是四兩銀子。一年四兩,一日折合十文錢多點。
考慮到一天十文錢實在是太少,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又給出規定
一引給工本鈔二貫五百文。
折合下來,一個灶戶一年得工本鈔二十貫。按照洪武中期的標準,一年二十兩銀算是不錯了,可問題是,工本鈔不是銀兩,是寶鈔,寶鈔最初是值錢的,但一年一年貶值,還是那二十貫寶鈔,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已經縮水了許多,折合成銀兩也就十一二兩。
一年十幾兩銀子,看著不錯吧,畢竟有人說,五兩銀子夠尋常百姓家吃一年的了。但問題是,種田的害怕天災,這弄鹽的也害怕天氣變化,曬鹽,煎鹽,都需要看天氣,如果天氣不好,這個月的鹽課沒有達標,你是需要拿銀子出來的,別說我下個月補,沒門。
至于少了一兩價值的鹽課為什么收你兩,你就不需要多問了,畢竟上門一趟也需要路費不是,動動嘴巴,嚇唬你們兩句也浪費心神,有時候還得搶下錢袋子,揮舞下棍子,多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