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好的話,十引也可能,不好的話,勉強六引。尋常時多是八引。”朱允炆盤算了下,說“六引,你們日后每月制備六引就足夠了,若遇特殊天氣無法制鹽,準你們在下個月彌補,不克扣一文錢鈔”
“皇上,還請三思。”
楊士奇與夏元吉著急起來,朱允炆太拍腦袋了。
眼下鹽引的數量是相對穩定的,一旦兩淮鹽場的灶丁每月從八引削減至六引,那兩淮鹽場總鹽引數量將會大幅下滑,應該全年三十五萬引的,說不得明年就會不足三十萬引,五萬引的缺口其他鹽場可不好補
灶丁與灶戶們也有些不敢相信,皇上竟然主動削減了鹽引的數量,讓鹽課變得輕松起來
不過大臣都反對,這恐怕行不通。
百姓沒說話,楊士奇勸說朱允炆考慮鹽政穩定,畢竟一旦兩淮鹽場減產,那多少地方的鹽都可能漲價,到時候朝廷想要維持低鹽價的想法就落空了。
朱允炆擺了擺手,沒有聽從楊士奇與夏元吉的勸說,對眾人承諾“朕下了旨意,每月六引,交給鹽課司。”
楊士奇與夏元吉見狀,憂心忡忡。
但朱允炆的話還有后半句“六引只是鹽課司收走的,但是,如果你們勤奮,一個月做到了八引,十引,那多出來的二引、四引鹽,不走鹽課司,全都是你們自家的,你們可以兌換為鹽引,賣給內商,也可以拉著鹽到皇家中央錢莊兌換銀兩交夠鹽課司的,剩下的都是你們自己的明白沒有”
夏元吉驚訝至極,楊士奇更是目瞪口呆,幾乎在同時,兩個人都贊嘆起來“妙哉”
百姓們也聽明白了,一個月朝廷規定的就六引,完成之后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躺著。如果想干,多出來的鹽都是自家的,可以直接拿出去換錢。
都是窮苦百姓家,出力氣的人,誰愿意躺著
既然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那誰還不愿意多干,往死里干
楊士奇看著歡呼的百姓,就知道這個政策是多得人心,是多讓人瘋狂可以想象的是,日后兩淮的鹽產量怕會快速攀升
朱允炆不是魯莽的人,他找到了一條合適的路。
夏元吉松了一口氣,連連搖頭,對朱允炆深施一禮“皇上智慧如海,安民有策,天下必會興盛。”
楊士奇也在一旁附和“如此奇策,當普至所有鹽場,天下灶戶必感恩戴德,報效天恩。”
朱允炆聽得很是舒服,但看到這群破衣爛衫的灶戶們時,怎么都笑不出來“鹽是苦的就夠了,生活不能太苦了。相應保障做好吧,你們與后續抵達的官員合議,盡早拿出灶戶轉戶籍、鹽場設社學的方略,都是大明子民,他們不比其他人差。”
“臣等領旨。”
夏元吉與楊士奇連忙答應。
鹽場的問題依舊很多,如何管理灶戶,如何規范與約束鹽場內官吏,如何避免盤削,如何防海潮,如何撫恤,這都需要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需要智慧。
好在朱允炆的大臣還不錯,即有老謀深算,也有聰敏博學,解決起來這些問題并不算難。,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