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凝眸,聲音變得冷厲起來“這個陳祖義竟逃到了琉球附近,還想打造船,顯然是有歹意,水師不能不防,沿海不能不防。”
楊士奇也有些擔憂“當下市舶司已開,下海者無數,想要辨識敵我怕有些困難。若陳祖義佯裝為民船,突然襲擊市舶司或沿海之地,必會損失不小。”
朱允炆背負雙手,看著流淌的黃河水,只說了兩個字“過河”
陳祖義之所以還活著,只是因為朱允炆沒有下定決心要他的命,最初的時候,這個人還活著,大明水師船隊就有充分的理由出入南洋,哪怕是損失一些人一些貨也沒關系,大局需要他當靶子。
可現在的情況與最初的情況不一樣了,大明已經擁有了舊港,也擁有了交趾,軍事力量的存在已成穩固的現實,不需要陳祖義作為出入南洋的理由。
況且楊士奇說得也有道理,市舶司開了,大海開了,此時再養著海賊就有點得不償失了。可問題是,此時是不是殺掉陳祖義的最佳時機
朱允炆清楚,真要下達殺掉陳祖義的命令,大明水師窮盡大海也一定能找到他,把他的腦袋掛在旗桿上,但死人不好用,活人是不是可以利用一次
夏元吉不知道,楊士奇也不知道,朱允炆一直都想將大琉球、小琉球打下來,收入大明的版圖。
可問題是老朱對外采取的是懷柔政策,這一條政策深得人心。為了表達是真的懷柔,老朱連打了大明幾次的安南都沒有還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通過使臣外交來解決問題。
朱允炆打安南不是沒有阻力,也有官員反對,比如內閣大臣陳迪等,只不過安南做得太過分,不打沒辦法收場了,這才動用了大軍。
可大小琉球不是安南,人家老實巴交,甘當小弟,逢年過節總是會派遣使臣來喊一聲大哥,過節好,這要是朱允炆突然拔刀子把大小琉球干掉,輿論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一眾官員必然會大罵朱允炆背信棄義,不講原則,不要臉
考慮到官員要氣節,大明朝也應該有骨氣,不能對兄弟下刀子,朱允炆想要拿下大小琉球,唯一的辦法就是借助外力,而這個外力有三個
第一個外力,以陳祖義為首的海賊;
第二個外力,日本。
第三個外力,琉球內亂。
無論是有人對大小琉球出手,還是琉球內部亂了,大明都有充分的理由出兵,至于趕走敵人與戡平地方之后,要不要蓋房子駐軍,這些小事可以慢慢商量,談判個幾十年也是可以接受的。
朱允炆知道琉球遲早會內亂,雖然這些人未必會向大明求援,但大明可以當一次好人,主動幫助他們少死一些人
問題就出在“遲早”兩個字上,到底是多遲,多早,朱允炆根本不清楚,后世學習歷史的時候,琉球歷史都是一筆帶過,僅有的文字還都是大家啥時候過去的
等日本出手就有些不靠譜了,現在的足利義滿估計狗刨都沒學會,爬不了那么遠的地方,他真想動手,也會先打朝鮮。至于足利義滿的他兒子,那就是個膽小的封閉主義者,估計到死都不會出島一步,再輪下去,自己都要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