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沒有無條件地站在反對的立場上,而是將球踢給了內閣與其他大臣,態度很明確只要你們點頭,戶部沒意見,如果你們不點頭,僅僅戶部同意也辦不了事。
一句話,看你們。
解縉、茹瑺、郁新等人都有些不安,夏元吉主戶部,此人態度至關重要,他若是旗幟鮮明地反對,戶部不給錢營造北平城,那朱允炆再多想法也是徒然。
可現在夏元吉看似與內閣、兵部等官員站在一起,實則是變相的支持朱允炆。
遷都這等大事,官員就兩個立場,支持與反對,不反對就等同于支持,不存在搞模棱兩。夏元吉的態度,如同鋒利的刀鋒劃過,一條裂縫赫然顯現出來。
可如此大事,誰都別想想置身在外,鐵鉉冷漠地看著夏元吉,道“夏尚書此言不妥吧,天下國孥皆有定數,若朝廷大興土木,肆意揮霍,致使國庫空虛,無力支用衛所,無財賑災救民,你當如何給天下人交代”
夏元吉瞥了一眼鐵鉉,淡淡地回了句“鐵尚書,這話是在說夏某人支持遷都嗎方才之言是何意,相信諸位都聽得清楚,無需贅述。”
“你”
鐵鉉沒想到夏元吉如此不給情面。
夏元吉側身,不再看眾人。
戶部的事,由戶部說了算,你們再怎么說,也管不到自己頭上來。對于遷都,燕王朱棣給出的是“都北平,天下平”六個字,足見他是支持遷都的。
雖然自己領戶部,不懂兵法軍事,但也知道大明的主要敵人在北面,更知道鞭長莫及的道理。
從南京到宣府鎮有兩千多里,到山海關有兩千二百多里,到大同有兩千五百多里,到嘉峪關有五千多里。如此長的距離,一旦發生重大軍情,京師根本來不及反應,太長的縱深雖然保護了京師,但也留下了太大的破綻。
反過來看,若是遷都北平,從北平至大同、雁門關、山海關等,也只有六七百余里,到嘉峪關更是比在南京節省了一千多里,宣府鎮更是在北平不遠的西北方向。
雖然大明會為此失去了一定戰略縱深,但完全可以及時收到軍情軍報,從容調兵遣將,而不是收到情報時,距離戰爭開始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等朝廷反應過來,準備出兵,出兵,抵達,最快也得兩個月,游牧騎兵怎么可能給大明兩個月的時間。
夏元吉不能表態支持遷都,是因為那樣會被文官集體所孤立,但夏元吉也不想違背自己的良知,反對遷都這種事關大明根基與后世的大事。
郁新見鐵鉉碰了一鼻子灰,連忙補救“皇上,北平周圍并沒有足夠的產糧區,根本不足以供養數十萬軍士,供養百萬百姓”
朱允炆指了指南面“所以,朕下旨疏浚了會通河,京杭大運河再次貫通南北,漕運必然大興,在三年后,年漕運二百萬石糧食不成問題,加上移民三十萬開墾的田地,北平原本田地,鹽引開中,供養二百萬人口綽綽有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