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拉著馬恩慧的手,心頭也滿是感慨。
北巡自建文四年中秋開始,至建文五年二月底返京,歷經半年之久,一樁樁事爆出,拖累著朱允炆的心神。鹽政問題,灶戶問題,船廠問題,吏治問題,干旱問題,市舶司問題,吃空額問題
任一樁問題單拿出來都不是小事。
可這些問題,在遷都問題面前都是小兒科,朱允炆需要好好睡一覺,等待遷都風潮的沖擊。
朱允炆的預料沒有錯,在解縉、茹瑺等人返回京師之后,朱允炆想要遷都北平的消息便不脛而走,在朝廷官員中引起軒然大波,內閣大臣保持了無聲的沉默,而在沉默的背后,則是默許與放縱。
在朱允炆剛回到京師第二日,就收到了三份奏折,除了用詞不同,筆跡不同,字數不同之外,內容完全本章未完
第七百五十八章反遷都,風潮涌
相同,就四個字
遷都,不行。
朱允炆打了個哈欠,直接將奏折丟到一旁,然后繼續盯著西北輿圖看,春暖花開,通往西北的混凝土工程正在大建之中,山西征調民力五萬,陜西征調民力二十萬,就連四川也征調了五萬民力,合計三十萬民力,投身于混凝土材料供應與修筑。
混凝土城關第一次出現在大明的領土之上,為了驗證混凝土城關的堅固程度,陜西都司派人使用老式神機炮打了一天,然后給五軍都督府發了一封聲嘶力竭的文書
這么好的東西,為啥現在才拿出來
朱允炆翻看著一封奏折,眼神有些濕潤,天佑達明啊,陜西咸陽發現了大型鐵礦與石灰石礦,儲量驚人,陜西布政使司已投入大量人力集中開采,并在鐵礦石周圍建立起冶鐵高爐高爐早在漢朝就出現,只是限于人力不足,希望朝廷調一批匠人趕赴陜西。
這個必須要批準。
朱允炆長舒一口氣,制約西北混凝土道路修筑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材料供應跟不上,現在這個問題將會得到緩解,對西北戰略與布局有著重大意義。
讓朱允炆感到驚訝的是,宋晟的文書也送到了,內容竟然是索要混凝土材料的,他想要在戈壁灘上直接打造幾座新城池,將大明的西北前線向哈密方向推進,還掩耳盜鈴地起了個“西域商貿城”,讓朱允炆一度懷疑宋晟是不是也穿越了一回
仔細看兩封文書的時間,估計宋晟是在建造混凝土城開始之前就聽到了消息,先一步寫了文書,他畢竟待在京師不少時間,必然聽聞過鋼筋混凝土英烈碑的方案,見這玩意還可以造城,索性要朝廷要一點。
朱允炆已經沒有力氣支援宋晟了,西北混凝土工程、運糧工程、軍需運送工程,牽涉不下六十萬軍民,這已經有些吃不消了,宋晟遠在嘉峪關,想支援太難太難。
考慮到不能不管宋晟,朱允炆搜腸刮肚,只答應派遣二十名找礦匠人前往西北,只要能找到石灰礦與鐵礦,宋晟完全可以派軍民開采。
石灰礦這東西并不是什么稀罕東西,應該不難找,至于鐵礦,甘肅并不缺,其他鐵礦記不住,但西北第一鐵礦鏡鐵山還是記得的,位置就在嘉峪關附近
三月一日。
文武百官入奉天殿,一個個摩拳擦掌,清清嗓子,揉揉腮幫,準備集體反對遷都北平。
可左等,不見朱允炆,右等,還是不見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