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大明遷都北平后,京師被敵人圍了也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三次,這對于一國之都而言,確實是個危險的選項。
面對黃觀的反擊,楊榮并沒有躲避,而是直接接住了話題“沒錯,北平距離邊關距離近,存在著直面敵人的風險。可諸位可曾想過,若敵人真的破城關而來,直入北直隸之地,若我朝主力都在金陵,最快北上需要多久到時我朝是應該調全國主力協防京師,還是應該北上,直接在平原上與蒙古騎兵對沖”
“遷都北平,是有被敵人兵臨城下的風險。可若不遷都,城關破后,淮河以北地區必是無險可守,到那時候,諸位是想要效石敬瑭割裂國土以求茍活,還是想要學南宋偏安一隅,任由無數百姓屈膝于敵酋之下”
黃觀臉色一白,楊榮這就是罵人了,誰不知道石敬瑭是個什么貨色,千古罪人、龜孫一流。南宋也不是什么好鳥,雖然茍活得不錯,但最后被人像趕鴨子一樣趕到海里。
沒有北方,很難有長遠國運。北宋的靖康之恥,與石敬瑭丟了燕云十六州有著直接關系。大明人是有志氣,是有骨氣的,絕不割讓土地,絕不茍活偏安,所以,必須要遷都。
毛泰亨顯然沒有黃觀的覺悟,認為哪怕是丟掉了北面山河,至少京師沒有危險,不會有“靖康之恥”,至少可以保住大半江山,延續大明國運。
面對如此論調,楊溥也沒給毛泰亨面子,反駁道“北面山河皆是我民,百萬千萬為國耕耘,若失去他們,多少人要家破人亡自我朝太祖開國以來,屢屢北伐,開疆拓土,打下萬世之基若有人丟了大半山河,臣子還有什么臉面為臣,當自裁以跪罪天下”
“沒錯,偏安一隅,可保江南不失,是一半全之法。但你要知道,大明之版圖,絕不容割裂,大明之子民,絕不容丟棄,大明之山河,絕不容踐踏大明男兒要有戰在疆場,捍山河、死不旋踵之勇氣與豪情,不可有茍全殘喘,畏畏縮縮之犬態”
“好”
無數監生擊掌而賀
楊溥的話,調動了無數人的情緒,哪怕是再怕死的人,在此時此刻,也會被這份豪情所震撼。
活著,就要做堂堂正正、為國盡忠的大明男兒,不應該當狗啊
朱允炆微微點頭,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楊果是不負重托,看監生態度就知道,他們是占據了絕對上風。
“你們以為如何”
朱允炆看向解縉、茹瑺、郁新。
是時候讓內閣表態了。
茹瑺與郁新不是被幾句話就能鼓動的人,有著自己堅定的意志與頑固的態度,但此時也有些掙扎,所有的觀點都亮了出來,所有看似立得住的論據都被推翻,已沒有足夠的理由去反駁遷都。
解縉沒有茹瑺與郁新的固執,沉默了下,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臣之前目光短淺,沒有考量長遠,現聽辯論交鋒,種種觀點證明,遷都北平雖有累國孥,然是大局之舉,臣支持遷都。”
茹瑺與郁新對解縉的表態并不吃驚,從他幾次托病不表態、不參與就可以看出,他即不想得在內閣中活成獨夫,也不想被群臣攻訐,更不想與朱允炆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