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改良的新式火銃,朱允炆不由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匠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有著他們的先進性,在沒有給他們后世步槍圖紙的情況下,他們依舊憑借著自己的摸索,一步步改良,臻善,打造出了令人驚訝的成果。
槍托,扳機,槍管,刺刀,都有了,除了沒有準星,加上鋼鐵為主重量偏重外,與后世最初的步槍區別已是不大。
誰敢否定古代匠人的智慧
誰能說中國古代火器沒有過輝煌的時刻
朱允炆知道,即便是沒有自己,大明的火器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依舊是世界最先進的,這些匠人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各式火器,并不斷完善,為捍衛與保護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
魯非曲、陶增光等人很是聰慧,他們并沒有選擇塞入式刺刀,即直接將刺刀安裝到槍管里面,也沒有設計成套環式刺刀,即在槍管外壁設置一個套環,巧妙地使用了中國人獨有的智慧,打造了一個純鋼的卯榫結構。
在槍管前端設計了一個凹式的卯,在刺刀端部設置一個凸出的榫,卯榫對接后,可以做到紋絲不動,即牢固又允許拆卸。
朱允炆下令神機營加快測試,并讓朱棣排演新的作戰陣型,在確保刺刀式火銃沒有問題之后,下達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增五萬,擴神機營。
最初的神機營火銃手不到四千人,后經過朱允炆一再擴充,特別是火遂槍出現之后,火銃手數量猛增,在安南之戰前,神機營火銃手總數量已突破五萬,在整個京軍中的占比超出了百分之十二。
而朱允炆再一次下旨,決定將火銃手的數量再加五萬,一旦實現,將意味著火銃手在京軍中的占比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五,近三成兵力都是火器兵種。
兵部尚書鐵鉉聽聞消息之后,急匆匆求見朱允炆。
武英殿。
鐵鉉陳述著各種理由,反對將火器兵種進一步擴大“神機營戰力全賴火藥,而火藥能否使用,需看天時。一旦遭遇連綿大雨,火藥供應跟不上,或遭遇圍困,火藥耗費殆盡,神機營將會成為待宰羔羊。微臣認為,神機營不宜盲目擴充,削弱了五軍營戰力,反是不美。”
朱允炆看著鐵鉉,并沒有直接反駁。
鐵鉉的擔憂并不是沒道理的,雖說明軍火銃兵是可以攜帶一部分火藥出發,也可以防雨,防水,但隨身攜帶量必然是不多,后續的彈藥補充尤為關鍵,若是這部分彈藥被雨淋濕,潮了,失了作用,那問題就麻煩了。
戰力銳減之下,戰爭如何進行是個關鍵的問題。
但問題是,有了刺刀之后的火銃兵,沒了火藥,當真會戰力銳減嗎
朱允炆看著鐵鉉,平和地說“去教場找燕王,看看新式火銃兵的戰力,若鐵尚書依舊反對,再來上奏吧。”
鐵鉉狐疑,但也只好去教場求證,在當日傍晚,鐵鉉就上了奏折“臣以為神機營擴充五萬不妥,宜十萬”
刺刀的出現,讓火銃兵成為了冷兵器與熱武器的結合體,哪怕是陷入絕境,沒了火藥,火銃兵也可以完全就地轉化為長矛兵。
鐵鉉甚至認為未來長矛兵很可能會逐漸消失。
朱允炆很想聽從鐵鉉的建議,再加十萬火器部隊,可想了想,還是拒絕了這個提議。
眼下的二炮局不是歷史上的兵仗局,那里不僅匯聚了大明最優秀的火器匠人,而且系統化的研究思維已經在二炮局初步形成,火器的迭代與發展未必需要太久。
就以當下來論,火銃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專門的子彈,只有鉛彈,還是小圓珠,破甲能力有限,對付重騎兵時,哪怕是沖著對方最薄弱的面罩等位置打,都未必有多少效果。
子彈批量化制作或許是不太現實的,但制造一些特種火器,用于專門的遠距離狙擊還是有可能的,魯非曲的飛鏢子彈其實就是這方面的探索,只不過他還沒有找對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