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預設決戰戰場,是大明軍略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難確定的問題。
戰爭是充滿變數的,提前預設未必能用得上,你說在哪里哪里等著敵人,伏擊敵人,敵人未必會來。但這個問題又極為關鍵,必須提前考慮與布置。
預設戰場并非多數情況下并非是某個點,而是一個區域,正如何福所言,他想在八百里瀚海戈壁中決戰,而鐵鉉的觀點,則是在哈密城周圍數百里內尋機決戰。
朱棣清楚,大明軍隊的主力是步兵,僅僅依靠手中有限的騎兵,想要擊敗帖木兒的精騎與重騎兵是一件極難的事,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所以,必須精準預判帖木兒的行軍路線,提前預設一個決戰戰場,帶著步兵主力在那里等待帖木兒的到來。若判斷失誤,帖木兒換了行軍路線,那所有的準備都是徒勞到時,朱棣再臨時調整作戰部署,安排步兵追趕、堵截帖木兒的騎兵,那將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事,唯一的結果就是白白葬送大明軍士
朱允炆看著輿圖,很清楚朱棣的擔憂。
帖木兒雖然是個跛腳的人,但他還是有腳的,也知道走向大明的路并非只有一條,而是有兩條。可問題是,大明只能選擇一條路與帖木兒決戰。
兵力有限,又是面對帖木兒傾國之力,朱棣不可能將手中的兵力過多的分散出去,否則,任一路都將在面對帖木兒時陷入困境。
唯一的辦法,就是確定帖木兒的路線,提前帶主力進入其必經之路,繼而發起決戰。
但帖木兒的行軍路線是高度機密,大明想要提前窺探是不可能的事,等到有條件偵察的時候,突然發現帖木兒走的是另一條路,那大明將會滿盤皆輸。
這是一個極關鍵的戰略問題,事關大明西征的成敗,事關西域大局,甚至事關大明安危
朱棣用手指著西域圖,嚴肅地說“帖木兒想要東征,不太可能會直接與北元瓦剌、韃靼本部發生沖突,他前進的路線,只能是進軍亦力把里,這一點應是沒有疑問。”
何福、鐵鉉與徐輝祖等人連連點頭。
雖說現在瓦剌與韃靼衰落,但作為游牧民族,其本身精于騎兵作戰,上馬就能打仗。帖木兒若直接與這些人起沖突,消滅了瓦剌和韃靼還好,若消滅不了,等待他的怕是無休止的襲擾,后勤將無法保障,軍隊每前進幾十里,都將備受掣肘。
在打大明的同時,直接與北元兩大部落群起沖突,這是不理智的,也絕非是帖木兒所希望看到的結果,所以,他只能走亦力把里,打敗沙米查干之后,進軍到別失八里或吐魯番等地,窺探哈密,然后決定下一步的進攻方向。
朱棣繼續說“帖木兒打敗沙米查干,擊潰亦力把里的主力,這也是可以預期的事。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帖木兒在占據亦力把里之后,走哪一條路進攻我朝。第一條路,占據哈密,轉而南下,攻打敦煌、瓜州等地,打破嘉峪關,從而沿著河西走廊,長驅直入,至蘭州,危險西安。”
“第二條路,不選擇南下進攻嘉峪關,而是選擇通過哈密以北,直接東進,挺近至居延海、亦集乃,從而抵達河套地區,直接威脅大同,從大同打開關城,直接威脅北平與北直隸。”
朱允炆看著這兩條路線,陷入了沉思。
帖木兒想要東征,最合適的路線只有這兩條,沒有其他選擇了,南下打嘉峪關,東進打大同,帖木兒到底會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