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員”
朱棣有些疑惑,看向徐輝祖,徐輝祖也有些迷茫,什么生員有御賜之物沒聽說大明有這么厲害的生員。
“讓他們進來吧。”
朱棣也想見識下來者何人。
大帳簾掀開,朱棣等人看著兩個年輕的儒生自信地走了進來,左側書生高瘦一些,斯斯文文,雙手拿著一方端石荷花硯,右側書生相對矮了半頭,目光中透著桀驁不馴,一臉的意氣風發,手中還握著一本兵策。
宣青書與霍鄰簡單行禮“西安府學,生員宣青書、霍鄰見過大將軍與諸位。”
不卑不亢。
朱棣看向丘福,丘福接過硯臺,轉給朱棣,朱棣仔細端詳,看了看底部,落拓有“實踐出真知”,沒錯,這一方印只有朱允炆有,是他的私人印信。
“這是你們的硯臺”
朱棣有些不解。
左側的宣青書搖了搖頭“這一方硯臺是我們訓導,孫長威孫先生所有。今日為棄筆從戎,投效軍中,不得已才取硯臺以入營,事后便會還回去。”
“孫先生啊,此人曾參與教材編寫,倒是見過幾面。”
劉儁回憶道。
朱棣了然,饒有興趣地看著兩人“棄筆從戎這倒是稀奇。只不過,想要在軍中效力,只靠著這硯臺上的小聰明還是遠遠不夠,拿出你們的本事讓我看看,否則,就回去好好讀書吧。”
宣青書轉頭看向霍鄰,霍鄰上前走了一步,氣沉丹田,厲聲道“我認為,朝廷不應只盯著帖木兒的大軍,而應該將目光盯在整個西域,趁此機會,將整個西域并入大明輿圖”
朱棣、徐輝祖等人震撼地看著霍鄰。
出于軍事保密與作戰方略的考量,朝廷此番西征的名義就是迎戰帖木兒,朱允炆在動員軍隊的時候,也沒有蹦出來一句“收復西域”的話,這種事是絕密,只有決策高層中的幾個人知曉,其他人的看法中,朱棣出征只是為了保西北不失
如此絕密之事,朝廷上下并沒幾個人知道,整個大明知道的人最多十幾個,可眼下一個書生,竟然跳出來,直指西域
好敏銳的軍事眼光
朱棣收斂了笑意,臉色變得凝重起來“整個西域呵,你一個書生可知西域有多大又知西域的敵人有多少大放厥詞,莫不又是你報錯了姓氏,祖上姓趙”
霍鄰聽著朱棣的奚落,知他是在說自己是趙括,沒有絲毫在意,自信地握著兵策“我知西域之大,也知困難重重,然大將軍,諸位,朝廷遠征西北,耗費國力無數,征調民力無數,如此規模入西北,縱是百年,又能有幾次既已拔刀出鞘,既已興師動眾,何不趁此機會,一舉蕩平敵寇,將西域之地重納我中原王朝,留下一個禍亂之源給后世,我輩豈能甘心”
朱棣、徐輝祖等人清楚,朝廷支持西北戰爭的難度極大,即便是洪武時期,往往也只是五萬規模的軍隊進入西北,幾十萬出嘉峪關作戰的,更是沒有一次。
這與太祖朱元璋沒有謀求西域的想法有關,也與當時北元盤踞北面有關,更與國力、后勤有關。
西域之戰,不同于洪武時期的幾次北伐,其后勤壓力憑增七八倍之多,朝廷北征三次,種種難度疊加起來都未必趕得上一次眼下一次西域之爭。
換言之,隔幾年打一次北伐戰爭,朝廷咬牙能承受得住,可隔幾年打一次西域戰爭,那就是把后槽牙咬碎了,也未必能撐得住。
西域戰爭,要么不打,以防御為主,要么就一次打到底,徹底結束一切。
徐凱看著鼓動人心的霍鄰,冷笑一聲“以目下朝廷兵力、后勤,根本不足以謀略西域,你的想法太過天真,依我看,就是異想天開。”
霍鄰看向徐凱,肅然道“現在不就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的后勤跟不上,不是有人給我們送后勤嗎”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