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棘手的人選問題解決了。
朱允炆選擇的西域第一任布政使是一直以來都十分被重要的山西巡撫茹瑺,選擇他去西域,實在是因為沒有誰比他再合適不過了。
西域面積太大,用一個布政使來管理民生,必須是朝廷重臣,不從內閣出人,也必須從尚書、侍郎中出。
茹瑺的優勢一如他成為山西巡撫時的優勢一樣,加上他現在不需要繼續留在山西辦事了,也不需要返回京師,直接去西域上任也好。
對于茹瑺,朱允炆多少有些愧疚,這就是自己的一個救火大隊長啊。可沒辦法,有本事的還年輕,主政一方尚欠缺經驗。
至于兵部侍郎劉儁,等他回來,讓他再去西域吧,充當茹瑺的副手。
布政使司的問題已初步得到解決,朱允炆傳喚解縉、楊士奇、郁新、梅殷、鐵鉉、楊溥等人,商議西域都指揮史司的設置問題。
都指揮史司,就都司,控制西域的軍事機構。
朱允炆很清楚,西域能不能長治久安,關鍵在于當地百姓能不能歸心。
考慮到現在西域的人種成分比較復雜,即有當地回回人,也有來自中亞的商人,還有一部分蒙古人,還有一些不知道是哪里冒出來又扎根在西域的人。加上那里的人信仰安拉的比較多,時不時會冒出來幾個人充當安拉的化身,拿一本破書忽悠一批人鬧事,朝廷若只一味苛求民心歸順,就太過理想化了。
必須有軍隊駐扎,必須設置都司,設置衛所,這是大明真正控制西域,也是確保西域不亂的關鍵。
與布政使司選拔人員的難題不同,朱允炆考慮西域都司時,最難的反而不是人選,而是設置多少衛所,總兵力多少。
鐵鉉分析過朱棣的西域衛所文書,第一眼就給否決了,包括解縉、郁新在內,都不同意朱棣的方略。
朱棣的主張是,以委魯母為都司治所,以哈密、孛羅城、亦力把里城為三個軍事重鎮,在整個西域范圍內,共設衛十個,所二十六個。
楊士奇看著皺眉的朱允炆,幫著朱棣說話“一個山東設置八衛五所,而西域又大山東十倍多,設衛十個,所二十六個,算不得多。”
郁新搖頭“西域地廣,但西域同樣人稀。何況朝廷養一個山東兵需要多少耗費,養一個西域兵又要多少耗費這筆賬必須算清楚了。燕王所提方略,可是涉及到八萬五千多人。楊閣,你認為朝廷目前還有力量供養八萬軍隊持續駐留西域嗎”
楊士奇沒有中郁新的圈套,而是跳了出去“朝廷是沒有力量供養八萬西域軍隊,可正如霍鄰他們所言,西域有西域的山,有西域的水,有土地,足夠進行軍屯,只需要朝廷多給他們一點幫助,說不得過幾年就成了糧倉,無需朝廷運輸糧食。”
郁新盯著楊士奇,悠悠問了句“不需要朝廷運輸糧食,這是朝廷希望看到的事嗎”
楊士奇瞳孔一凝,臉色微變。
到此時,楊士奇才明白過來,西域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糧倉,或許真的能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但問題是,朱允炆怎么看,他能容忍這種事發生嗎
要知道,西域不同于任何邊關之地,比如遼東糧食自給自足,軍士吃飽喝足了,也鬧騰不到哪里去,即便是折騰,后面也有無數衛所收拾他們,可如果西域糧食自給自足了,那朝廷用什么去控制西域,拿什么去約束西域
萬一有人控制了西域的軍隊,直接拉起人造了反,形成了勢力割據,大明又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