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七年,是掃盲年。
朱允炆已經不耐煩層出不窮的白蓮教問題了,百姓需要識字,需要明事理,需要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絕對不可以做。
掃盲是一個很困難的事,百姓家白天忙碌,到了晚上好不容易休息休息,你現在說要去識字,學拼音,那這日子還過不過了
沒精力,也沒心思啊。
老百姓嘛,就種地而已,你皇帝要讀書就讀書去,干嘛非要讓我們所有人也讀書,這玩意又不是鋤頭,開不了地,鋤不了草。
但朱允炆已經下定了決心,掃盲必須進行,命令解縉為掃盲大隊長,楊士奇為副隊長,在大明領土上掀起了一波規模浩大的掃盲運動。
為激勵百姓識字,朝廷破天荒地開了一項政策識寫退稅。
在夏稅、秋稅上繳時,只要一戶戶主及其妻子,能念對隨機抽取出的字句,同時寫出自家姓名、稅目詳情,朝廷便可酌情給予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退稅,你之前繳納了四百文,現在退你四十文。
只有關切百姓自身利益,他們才可能愿意去識文寫字。四十文錢不算多,但對尋常百姓家而言,這筆錢可是夠吃好幾天的,晚上沒事少做點床上運動,一起學點阿啵呲嘚不好嘛。再說了,人家都領了退稅的錢,就你幾家沒有,丟不丟人
國慶日,京師更是熱鬧非凡,無數商人拼了命的吆喝,晝夜忙碌著,繁茂的商業帶給了京師更多的人氣,南京外城已出現了十幾座小鎮。
使臣朝賀結束之后,戀戀不舍地離開京師,同時帶走了豐厚的貿易品,與大明再一次的和平保證。
正月十六日,朝廷開印。
朱允炆坐在武英殿,看著一旁屏風上掛著的巨大輿圖,眼神中透著雄心勃勃。
這是自己執政的第七個年頭。
朝廷運作已步入正軌,雖然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已經不再是方向的問題,而是道路本身的坎坷與曲折。
革新一步步走到深水區,潛在的問題也將更多的暴露出來。這世上沒有萬年不變的成法,只有隨時隨地改變的現實,自己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
值得讓人注意的還是商人,隨著幾年的瘋狂發展,在京師、蘇州、杭州等地,已經出現了專門的雇傭場所,這種人才市場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商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正在激增,同時也意味著資本主義已經開始嘗試掀開土壤,準備萌芽。
如何在封建社會發展資本經濟又不沖擊君主統治,是朱允炆必須考慮的問題,雖說現在資本力量不堪一擊,掐死只是一念之間,可它畢竟是資本。
資本它不是一個靜雅的姑娘,而是一個張著血盆大口,帶著血腥味的龐然大物,它是可怕的,但它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強大的力量,無論是物質配置,資源流動,還是商品生產、各色交易,都需要資本來推動、完成。
歷史發展證明,純碎的市場經濟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計劃經濟也是不可行的,現在所能采取的舉措,只能是加強朝廷對商人的管理與控制,從制度、規章、行業標準上來加以約束。
朱允炆不知道大明商業會發展到哪一步,眼下所能做的,只能是約束、引導,并加強民間的思想教育,讓忠君愛國、精忠報國成為主流思想。
官場治理六年,出現了不少大案,不少貪官被處理,總體上來說,政治上相對清明,地方上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