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
中文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兵學院想要對接小教場,朱允炆自然是沒有意見,寬泛的理論,無法代替實際的操作,真正的人才,從來都是知行合一。
古樸走后,朱允炆再一次將目光投向了教育領域,戶部為支持教育,投入財政已不下三百萬兩,這一筆費用足以支撐大型戰爭,可投入到教育里面,卻顯得捉襟見肘。
禮部屢屢伸手要錢,不是因為貪婪,而是教育就是個無底洞,丟進去十萬兩,沒響聲,丟進去一百萬兩,依舊沒響聲。
隨著社學的快速鋪建,文教興盛的苗頭越來越旺,民間先生更是踴躍加入其中,加之接連幾年國子監結業監生大部也被分流到府、縣、社學之中,初步解決了先生不足的問題。
社學興建,需要先生,更需要建筑,而這些都要以大量的財政為支撐,以建文六年來論,全年新開社學數量為三千二百座,其中超過兩千座是完全新建的,而每一座新的社學學堂,耗費的錢糧就不下五百兩,這還是壓低成本之后的結果。
現在禮部已經開始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縣學、府學上,尤其是擴大縣學成為了最緊迫的問題。
一個縣里面,存在的社學是數十、上百,但縣學卻只有一個。
想要讓縣學接納自社學升上來的學子,就必須擴大縣學的屋舍數量,從三十幾間房,弄到三百多間,大通鋪一開,容納個一兩千人沒問題。
縣學要擴張,錢呢
問題又來了,縣學擴張了,府學難道就不需要擴張,府學擴張了,國子監難道不需要擴張
大明的文教與唐宋時期是不一樣的,唐宋時期的文教更集中在讀書人一個集群上,而大明的文教戰略,則是面向全民,所有大明子民的孩子都應該上社學。
攤子太大,耗費的錢財更是難以想象,夏元吉為了支持教育,咬著牙,將剛剛入庫還沒暖熱的錢鈔調出來一百萬兩,用于縣學擴建或重建。
文教在生根,在發芽,破土而出的是未來。
朱允炆承壓,戶部承壓,地方衙門承壓,為的都是大明未來,只有熬過十年,人才基數才能達到一定水平,量變誘發質變,到那時,大明將迎來人才濟濟的時代。
翌日朝會。
在處理過一番朝政之后,戶部尚書夏元吉走了出來,稟告道“皇上,自建文四年下旨要求清查人口,重造黃冊,頒布照身帖、照身牌,現已過去兩年又七個月,經地方官員、御史、監生等數以萬計人員不懈努力,終完成黃冊重造,厘清人口多寡,土地多寡。”
朱允炆微微點頭,朝廷為了這些事,付出了巨大人力物力,也應該給出一個結果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