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王仲和也一再認為,古今在京師。
在朱允炆看來,一個躲在暗處的陰謀家想要下一盤大棋,必然消息靈通,掌握著京師動態,且手里有一批人手能南來北往。
從劉寡婦泄密朝廷在西南全面推行改土歸流文書來看,這一場風云驟起,必是有人用心運作。若古今在海上,那是誰在運作京師里的事
但孫正成與毛瑞畢竟打過交道,王仲和也曾說起古今在海外可能存有力量,這似乎又在說古今真的可能在海上。
朱允炆想不出來緣由,也沒這么多精力指揮這些事,科舉與武舉是掄才大典,遠比這些事重要的多,只是責令刑罰局全面整頓安全局,安全局全力清查涉案人員。
會試的事,不需要朱允炆參與,但會試第一甲的三個人還需要朱允炆親自審定,并準備好殿試的題目。
這一年,福建莆田人林環進入朱允炆的視野。
早在建文七年,郁新巡撫福建時,曾向朱允炆奏報過林環林舉人,說此人年輕但莊重老成,曉暢世務,才干出眾,望朝廷委以重任。
事實證明,郁新的眼光是正確的,林環絕非是迂腐儒生,而是一個通曉變化,善于治事的能人,文章出眾、邏輯清晰、策略得當,禮部推為會試第一人。
殿試。
題目很簡單,也很白話
若為知縣,如何治民小康。
看著這一道題,眾進士心頭不安,看這架勢,想要留在京師謀個差事怕是不容易了啊。
朱允炆很清楚,君主雖然統籌大局,難深入地方,真正對百姓生活構成直接影響的,大部分時間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當地的父母官,如知府,知縣。
諸多官場貪污、,欺壓、盤削百姓,多是發生在地方。
知縣好,百姓好過。
知縣壞,百姓受罪。
好的知縣不多,壞的知縣也算不得多,更多的知縣是不好也不好,即干事也不干事的那一種,說他辦事吧,朝廷規定的他都給辦了,比如征稅。
說他不辦事吧,一個案子能半個月辦完的,非要托個半年一年,百姓喊冤,又不能為民做主,只在那里和稀泥,說什么,某某豪紳得罪不起,不妨私底下解決了如何如何,不就是一畝三分地,一個宅子的事
地方官不作為,和稀泥,能拖就拖,治下百姓幾十年如一日,根本就沒有想過百姓如何過好日子,沒有想過發展個什么產業什么的。
在朱允炆看來,大明盛世的藍圖里,絕不是商業高度繁榮,士人歌功頌德而百姓百姓饑寒交迫,困頓潦草。
在這個時代里,朱允炆追求的小康與后世的小康截然不同。
后世小康指向的是溫飽解決之后,存余足夠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狀態。但大明的小康,只是一家人能吃飽肚子,嗯,能連續一年吃飽肚子的康泰景象。
別看大明開國近四十年,但據各地布政使司、地方官員與御史等奏報,大明所有省,包括南北直隸,依舊有大量的百姓連吃飯都是問題。
僅僅粗略統計,七千萬大明百姓中,處在赤貧狀態的就有三千三百多萬,而這個數據很可能是低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