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創新,不止是我大明前進的力量,更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力量。先人創文字,百家爭鳴,設歷法,農耕依時而為,養蠶繅絲,才有華衣霓裳,制司南,行萬里而知方向,發明與改良造紙術、印刷術,文教大興,成火藥,才有火器之威”
“沒有發明、創造、創新與改良,百業如何存在,如何興旺若百業不興,那大明又將如何繁榮朕說這些,是希望你們都認識到一點,大明要走向盛世,走向小康,諸番臣服,萬國來邦,就必須重視創造,重視發明與改良。”
公輸巧、鄭賜、陶增光等一干人聽得連連點頭。而一些六部官員聽得是迷茫不已,朱允炆說這些就說這些,干嘛把我們禮部的、戶部的、刑部的也拉過來聽,這和我們沒關系啊
朱允炆目光嚴厲地掃過眾人“為了大明長遠考慮,為了推動發明與創造,也為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朕決定啟動一項五年科技規劃,花費五年的時間,打造起大明的初級工業,形成一個穩固的產業鏈。”
解縉、楊士奇、蹇義等有些發懵,就連公輸巧等人也有些不解。
五年科技規劃,這個聽得懂,也明白,畢竟朝廷已經在推動第二個五年基建計劃。
可什么是初級工業,什么是產業鏈
朱允炆高屋建瓴,統攬全局,指點江山一般講述著初級工業的規劃,要求朝廷各部發力配合,五年之后,大明鐵產量較之建文七年翻兩倍,煤炭開采量翻三倍,石油產量翻十倍基數低的緣故
材料學取得突破,鋼材耐腐蝕、耐磨性、耐疲勞得到有效提升,格物學在力學、能量學方面取得突破,培養化學人才,初步搭建起基礎的化學實驗室。
零部件制造實現產業分工,打造初級車床,實現各類零部件專業化生產,在北平、南京等附近,構建起初步的工業集群。
蒸汽機數量大幅增加,至建文十三年底,蒸汽機保有量不低于一萬臺,蒸汽機鐵船不低于六百,實現海運糧船全部蒸汽機化
朱允炆野心勃勃,一口氣給出了諸多內容,直震得滿堂不敢言語。
公輸巧呼吸有些急促,陶增光目光中透著渴望,鄭賜瞪大眼睛,兵仗局、科技局之人更是吞咽口水。
一向穩重的楊士奇面對朱允炆如此宏大的五年科技計劃,也變得難以承受。這是一份堪稱恐怖的計劃,其躍進幅度極大,翻幾番的背后,恐怕是不可估量力量的投入,而這些,恐怕會帶來一連貫的問題。
朱允炆清楚這些計劃很難,但國子監已經積累了一批人才,蒸汽機也已經開始走向實用化,基本的動能問題得到了解決,以此為中心,搭建起初步的工業基礎,形成產業集群,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八年時間了,自己用了八年時間來打基礎,是時候朝初級的工業前進了。五年科技計劃,不是偶然的,不是隨意拍腦袋出來的,而是朱允炆深度思考的結果。
時機雖不是特別成熟,但基本的條件已是具備。
大明,前進吧。
朕要讓你成為這世上最偉大的王朝,歷史屈辱的條款,將不會再降臨到你身上
crtcrt,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