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資點了點頭“朝廷大軍雖平定安南,后設交趾三司。然這里百姓多有抗拒,加之打多邦的時候,張輔殺得太狠了,導致許多百姓之家失去了頂梁柱,倒也鬧騰了一段日子。尤其是胡氏、陳氏流寇之亂,影響不小。后來在都司彈壓、偵察兵的清剿之下,交趾終恢復了平靜。”
“最近三年里,地方民亂只出現了四起,最多也只有三百余人鬧事,還是因為農稅而引起。后都司、布政使司處理及時,并沒有多少麻煩。今年尚沒有地方作亂,民心漸漸歸順。當然,這也與孔子七十二弟子后人的教化脫不了關系。”
林環知曉教化的力量,嘴角升起笑意“聽聞顏寶就在清化府,主社學教育,可是為真”
“沒錯。”
王資點頭。
林環對北面拱了拱手“顏回后人,儒學大師,竟甘愿于待在社學,實在是令人欽佩。”
王資笑了笑沒說話,自己要是有學問也待在社學了。
交趾與江西、南直隸等地方大不同,在大明主要省份里,訓導地位與俸祿普遍低于縣學、府學,但交趾、西疆省兩個地方則恰恰相反,社學訓導的地位與俸祿高于縣學、府學。
原因很簡單,社學面對的是從未接受過漢化的孩子,有些人甚至連大明官話都不懂,從零開始不算什么,關鍵是他們曾經是安南人,他們的家庭記得安南王室,知曉安南過去,如何讓他們徹底忘記安南的印記,打上明朝的烙印,才是最考驗先生智慧的。
張紞等人曾與冉忠、顏寶、閔行等商議應對之策,布政使司的一些官員甚至提出了滅絕安南文化,焚燒所有安南典籍,坑殺安南耆老先生的主義,想要用焚書坑儒的方式來清掃安南遺存,加速安南人轉化為大明人的進程。
但這些主意被張紞、冉忠等人否決,顏寶等人也認為焚書坑儒雖有成效,卻很容易帶來更大的抵觸與麻煩,不利于大明招撫民心與控制地方。
后來,社學大興。
令人吃驚的是,整個大明中社學數量最密集的,還真不是南直隸,也不是教育大省江西,而是交趾郡。
在張紞、冉忠、顏寶等人的努力下,在朝廷的支持下,交趾已實現了社學普及,張紞以強制的法令形式規定,兒女滿六歲者,當入社學,修習課業,知書達理,掌握大明禮儀。
為了確保法令得到執行,張紞將該條法令與歸附官員的升遷直接掛鉤,若以身作則,送自家孩子入社學,則加俸祿,考核增色,以便升遷。若治下百姓的孩子不參與社學,則視為失職,有罷黜之風險。
歸附官員正渴望向上爬,如何能不配合
林環聽著王資講述交趾文教之事,不由地對張紞敬佩不已。
建文皇帝高度信任張紞,不僅給了張紞任免知府、知縣的權力,還給了他諸多“便宜行事”的權力,如稅率制定、土地丈量、分配與發賣等。
張紞也沒有辜負建文皇帝的重托,在交趾大展拳腳,勵精圖治,促成了交趾眼下的繁榮與安定局面。
交趾安穩,最大功勞可能并不是韓觀的衛所與軍隊,而是張紞的政策贏了民心。
林環深入清化城,這里雖不如蘇杭、京師繁華,但因這里是商貿重地,商人集聚,倒也顯得熱鬧不凡,無論是行商走販還是商隊,都顯得生機勃勃。
清化社學第一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