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指的是朝廷,不涉高堂,意味著孔家子弟日后只能做學問,躬親于曲阜一地,不進入朝廷做官。
孔公鑑這是用家規來強制約束孔家人安于學問,不去經營朝堂,參與朝政之事。
話雖是不好聽,卻沒有人反對。
事實上,近兩千年里,衍圣公府更多是個招牌,招牌之上也只有衍圣公一個人,最多加上一些綠葉襯托,但這些綠葉也都是圍繞著衍圣公府運轉的,并沒有多少人真正進入朝堂,擁有實權。
孔公鑑的話,更像是給這種現實加固了一道墻,僅此而已。
見沒有人反對,孔公鑑抬起手,厲聲說“第三條家規,不準經商,更不準與商人勾結。我知道,有些人背著衍圣公府與商人合伙開店,有人拿出所有積蓄支持商人遠航,有人為了一點寶鈔,竟給商人寫起了戲劇”
“過去事,我不追究。給你們三日時間,切斷與商人的關系,好好回到家里,該耕種的耕種,該教書的教書,該做工的做工。孔子明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三綱五常之理,示法萬世。我們身為他的子孫,當站得住,挺得起胸膛”
衍圣公府,在孔公鑑的覺醒之下,開始重塑孔家。
不久之后,朝廷傳召,孔公鑑帶孔恭禮、孔養孝兩人,隨山東布政使南下京師。
衍圣公府中的家規事,被安全局寫成文書,擺在了朱允炆桌案之上。
朱允炆仔細翻看著,不由地連連點頭。
孔訥被白蓮教給玩死了,按照原來的歷史,孔公鑑應該在建文四年陪他老爹去了。可偏偏孔公鑑沒有死,還活得挺好,不知道是不是朱允炆打擊白蓮教的緣故,讓這小子活了下來。
相對于城府與心思太多的孔訥而言,孔公鑑是一個有志氣、膽量的書生。
朱允炆不喜歡歷史上的衍圣公府,但并不討厭孔公鑑,他是有功于朝廷的。
早在建文七年時,朝廷大力招撫遼東女真部落的同時,為了同化女真人,讓其習大明禮儀、文教,朝廷需要一批先生。
而當時各府縣正是大興文教,社學大建的時候,先生匱乏,哪里有多余的人去教女真人
朱允炆選擇了衍圣公府。
孔公鑑遵從了朱允炆的旨意,不留余力,從曲阜孔氏中先后挑選了三百余先生前往遼東。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等人能寫漢字,其背后就是孔家先生悉心教導。
實事求是,拋開孔府歷史與過去來說,孔公鑑是一個不錯的人,他的覺悟超過了他老子。
朱允炆很清楚,遼東需要的先生并非是小數目,尤其是隨著闖關東移民的開始,社學出現在遼東是必然之事。
論教化,曲阜的孔氏還是在行的。
朱允炆特意點了孔公鑑,為的就是讓孔公鑑更多的先生跟著百姓一起去闖關東,有他們的人在,山東移民百姓多少也安心一些。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