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凝眸,看著楊士奇,有些震驚地問“八千民牧之馬,能入軍營的不到九百”
楊士奇肅然回道“此事是否屬實可問兵部。”
鐵鉉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回答“楊閣所言不虛,然每年能有九百戰馬,也好過全無一匹戰馬。”
朱允炆擺了擺手,揮退鐵鉉“八千只得九百,朕要得一萬戰馬,就需百姓養馬十萬不成如此數目可謂觸目驚心”
楊士奇重重點頭,再次說“第三,祁連山馬場已運作多年,每年可向朝廷輸送戰馬不下四千。
在打敗帖木兒之后,西疆天山馬場隨之建立起來,自建文七年初至今已兩年多,明年開始便可向朝廷輸送戰馬,預期每年不低于戰馬五千,加之太仆寺其他地方養育戰馬,每年朝廷可增戰馬一萬三千余。”
“臣以為,年增一萬三千戰馬,五年之后,朝廷戰馬保有量將突破二十五萬,十年之后,戰馬數量將在四十萬至五十萬之間。臣以為,官牧有祁連山、天山兩大馬場,又有朵顏衛進貢,茶馬古道、瓦拉韃靼互市,朝廷已無強制攤派百姓牧馬的必要。”
朱允炆盤算著,打下哈密,打下亦力把里,占據天山南北,特別是與帖木兒的戰役讓大明一次獲得了大量戰馬,給大明馬政帶來了極大改觀,也帶來了大量的優良馬種,為天山馬場打下了基礎。
楊士奇的估計是靠得住的,大明現在也沒有大型的戰事要打,對戰馬的迫切已不如洪武年間。雖然大明與瓦剌、韃靼遲早會幾次,但朱允炆喜歡一勞永逸,要打,就徹底打服了,徹底控制住,而不會像歷史上的洪武、永樂一樣幾次北伐。
洪武、永樂都是牛人,洪武一直想要消滅北元,可惜打了幾次,折損不少,后來連馬都沒多少了,沒有了深入的本錢。
永樂倒是本錢不少,出去一趟就是幾十萬兵力,但這些兵馬以步兵為主,騎兵數量不多,難以深入追擊,加上人多后勤太重,拖延了行軍速度,別人搬家了,他還在后面晃悠。
歸根到底,他們不是沒有能力打敗甚至是消滅北元或瓦剌韃靼,而是因為缺乏戰馬,缺乏一次深入、長期駐扎、持續作戰、窮追到底的資本。
朱允炆相信,自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發動一次真正具備決勝性意義的戰爭,讓草原徹底臣服。
既然官牧戰馬的數量已經上來了,繼續攤派百姓養馬就不應該再進行下去了。
朱允炆思慮再三,終下定決心“內閣擬旨吧,昭告民牧之地,百姓之家,朝廷攤派牧馬一律交還官府,由官府造冊之后,發賣給百姓或商人,日后再無民牧之事。為補償百姓牧馬辛勞,洪武年間準給免一人徭役的,照例準許五年。”
鐵鉉、徐輝祖想要反對,卻難以找出合適的理由。
楊士奇贏得了百官的敬重,他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膽略,移開了壓在江南、江北數十萬戶百姓頭上的一座大山,讓許多“牧場”重新回歸農田。
馬政雖然革新了,但太仆寺的事并沒有結束,夏允忠、張永修、王棟等人被押解京師,查實之后下獄待斬,而太仆寺的整頓也隨之展開。
都察院并沒有放過這一次整頓官場的機會,抓到就咬,咬住就不放,短短十日,就有三十余太仆寺官員被處置。
在這個過程中,監察御史張子真、夏洵、陳文儒立下大功,成為了言官中的佼佼者。那一位罵人不吐臟字,文筆犀利的顧靖海,更是領了一紙調令,從國子監直接進入都察院,成為了一名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