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對抗沒什么,只不過這些火器不太可能造成對敵人的慘烈殺傷,不足以讓其潰不成軍。說到底,這種革新不是騎兵火器化,而是騎兵用了用火器。
三眼火銃算是比較合適的一種方案了,這類火銃有兩種設計方案,一類是三眼分開發射,分三次擊發。一類是一個火藥室連通三個眼,一次發射三個眼的彈丸,實現集中殺傷。
騎炮兵營目前并沒有拿定最后的方案,不過以目前的方案來看,朱棣等人更多傾向于一次發射三個孔彈丸的三眼火銃,以確保正面較大范圍的殺傷,為騎兵突進敵陣打下基礎。
但三眼火銃這種棍子在打架斗毆的時候,還真不比刀好用多少,特別是對善用馬刀的騎兵,總不能打進去了,然后再裝填火藥吧,馬哈木和阿魯臺估計也不讓啊。
劉啟夏對于騎炮兵的結合并不看好,甚至主張保留弓箭、大刀,只將火器作為一次性消耗品,用完就掛馬上,換武器再戰斗。
高忠光看向劉啟夏,說“不管如何,總要試試。若三眼火銃好用,那就用。皇上說過,實踐出真知,拿過來組成軍陣,演練一番試試就知道了。”
楊烽火贊同高忠光的看法,將鴨腿遞給劉啟夏“我們都知道你作為騎炮兵營指揮史壓力大,很想保留騎兵的戰力,又想簡單雜糅火器,但這樣不行啊,我們走的是一條前無古人的路,遇到點困難挫折很正常,但不能降低標準,抄捷徑。皇上對騎炮兵營寄予厚望,希望我們能成為北征的主力,我們必須做好了才行。”
宣青書連忙近前,問“怎么,朝廷已經下定決心北征了嗎”
高忠光、劉啟夏期望地看著楊烽火,這個家伙不久之前入了宮,肯定知道點什么。
楊烽火無奈地擺了擺手“朝廷目前并沒有北征的消息,但我聽兵部的人透露,韃靼一直在河套附近游走,規模不小,像是主力。前幾日,薛祿在大同發來文書,希望朝廷可以準他出兵收回河套。”
宣青書皺眉“薛祿,為何不是武定侯郭英”
楊烽火嘆了一口氣“武定侯這些年身體不好,他雖坐鎮大同,可大部分時間都在靜養,具體事宜已交給了同知王成名、薛祿等人處理。聽說幾年前病重,若不是有游方神醫路過,后果難料。”
宣青書微微點頭,郭英在大同的威名是很大的,有他在那里一天,阿魯臺就不敢輕易寇邊,這幾年大同關外太平,郭英功勞不小。
那薛祿也不是簡單人物,作為大明第一個武狀元,他可謂是彪悍,在大同歷練時幾次出關,甚至有百騎戰五百,陣斬二百首的光輝事跡,幾年來也爬上了同知的位置,成為大同鎮守的主力。
劉啟夏咯嘣咬斷骨頭,不屑地說“河套那里好打不好守,薛祿能想到的,朝廷早就想到了。再說了,打河套也用不著我們京軍。山西、陜西兩大都司完全可以兩路進取。”
“都在這里呢”
一聲威嚴的聲音傳出。
劉啟夏、楊烽火等人轉身看去,只見朱允炆就站在是不遠處,朱棣、鐵鉉、楊榮、徐輝祖都在,連忙行禮。
朱允炆拍了下戰馬的脖頸,輕輕撫過,贊嘆“這戰馬不錯,配得上勇猛的軍士。劉啟夏,說說吧,你們打算怎么建這騎炮兵營。”
劉啟夏看了看朱棣,見朱棣微微點頭,便放開了說“皇上,騎炮兵營正在摸索與商討之中,軍士對騎炮兵結合不太理解,就連一些將官也認為騎兵應該是騎兵,神機炮就應該歸入神機營。越純碎,越有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