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
解縉、楊士奇、徐輝祖、鐵鉉等人都被朱允炆的跳躍思維給弄暈了,不是說甘肅、西疆,不是說韃靼,怎么突然轉到河套去了
朱允炆拿起竹木,指向輿圖,嚴肅地說“黃河在寧夏,沿賀蘭山向北,在狼山以南的巴彥淖爾向東,之后南下進入山西。呈幾字形,似套狀,故名河套。賀蘭山以東,黃河幾字以內,我大明人稱之為東套,賀蘭山以西至甘肅武威外,稱為西套。”
“洪武年間,大將軍徐達、李文忠曾收回東套一部,設東勝、鎮虜、連城等五處衛所,控制著黃河幾字形東北位置。然這幾處城關孤懸在外,距離長城城關較遠,且運輸補給很容易被騎兵切斷,這些年來,東勝等地越發困難,尤其是韃靼不斷深入河套,東勝等城岌岌可危。”
朱允炆看著輿圖,內心有些嘆息。
歷史上的朱棣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放棄東勝等地吧。偉大的永樂皇帝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只不過他放棄了河套,給大明帶來了極大危害,朱祁鎮成為戰神,就是其中一個惡果。畢竟瓦剌就是以河套為前沿陣地,直接進去大同等地的。
朱允炆清楚河套的重要性,那里雖然是關外,卻是一個不能不爭的地方。
失河套,山西就會成為最前線。
守河套,山西可以成為內防線。
到那時候,北平就相當于有了河套、山西、京師三道向西或西北防御的戰線。
朱允炆重重點在東勝衛的位置,嚴厲地說“河套不容有失,朕認為,是時候考慮收回整個東套地區了。”
解縉有些緊張,連忙說“皇上,臣以為此時并非是謀略河套的時機,戶部困頓,支余已是不多,若再起兵戈事,定會使國庫耗空,一旦遇到些許天災,朝廷將無錢財可用。”
對于建文皇帝,解縉多少有些不安,他是第二代君主,按理說,他就應該守成,繼承老朱的遺產,好好的過日子。
但建文皇帝并不甘于平庸,他雖沒有親自帶兵打仗過,卻十分喜歡動用武力,喜歡發動戰爭。在解縉看來,君主好戰,對大明王朝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原以為打完帖木兒,大明可以休養個五年十年,可現在還沒過三年,朱允炆又打算對韃靼作戰了。
楊士奇沉默著沉思,見解縉已挑明,便也站出來勸說“皇上,眼下正是推新軍之策至全軍的關鍵期,朝廷需要將更多錢鈔傾斜向地方衛所,恐怕無力再進行一次大型戰事。況前線重鎮正在更換火器,軍士尚在演練熟悉新的作戰方式,短時間內形成不了太強戰力,若動用京軍,耗費又大。臣以為,河套可徐徐圖之。”
徐輝祖陰沉著臉,站出來指責解縉、楊士奇“徐徐圖之,這樣的話若是落在東勝、鎮虜、連城等衛所軍士耳中,他們會作何敢想你們的妻兒子女并不在關外,不在韃靼的刀鋒之下他們為大明守住河套,日夜警惕,枕戈待旦,可你們呢這個困難,那個沒錢,直說了,你們是想讓東勝等衛所的軍士戰死才甘心嗎”
解縉聽著刺耳的話,連忙解釋“魏國公,話可不能如此說。韃靼今年游牧河套,不也沒有進犯東勝等城嗎何況我們說的也是事實,難道你忘記了福建之亂,新軍之策再不推全軍,遲早會有大麻煩。是河套重要,還是地方無數軍士重要”
徐輝祖臉色很是難看,福建之亂如同一根針扎人,王仲和之所以能亂起來,全是因為掌握了軍士不滿的心理。雖說沒有造成太大亂子,可他開了一個壞頭,讓那些沒有享受新軍之策的衛所將士有了催促的借口、底氣。
朝廷雖然給出了推廣新軍之策至全軍的時間表,可這個時間表的施行是以財政為基礎的。財政跟不上,新軍之策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