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所制,對大明初期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特別是在穩固統治,開墾土地,強化戰略、戰術防御,保家衛國等方面。
但固態化的衛所制是朱元璋理想的模型,但現實是,理想的模型運行需要充分完全的條件,這些條件不充分、不完全,模型就不可能達到理想狀態。
衛所制的優勢很多,比如戰時為兵,閑時為農,既保證了打仗有兵,又保證了莊稼年年有收成,朝廷維持一兩百萬的兵力,每年耗費的財政卻不多。
當然,這是建立在軍屯理想的條件下。但衛所制的缺點也很多,朱允炆以為,衛所制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戰斗力。
可現在,陳廉告訴了朱允炆,醒醒吧,衛所制的最大問題可不是戰斗力,而是生存問題。
朱允炆坐在凳子上,看著一大堆人坐在兩邊的床上,還有孩子在床上蹦跶,搖晃的床吱吱呀呀,婦人站在門口露著腦袋,想要看看安全局的人到底是幾個腦袋、幾個胳膊。
陳廉指了指林木三,對朱允炆說“林木三,寧村所的正軍。林木三的兩個哥哥,兩個弟弟,兩個兒子,都是寧村所的軍馀。忘記說了,林大森因年紀大了,不再充任正軍,由兒子林木三接班。”朱允炆皺眉。
陳廉看著沉默的朱允炆,似乎找到了宣泄口,說“再不墾荒,再不多種幾畝地,就靠朝廷給的軍餉,恐怕要餓死不少人”朱允炆看向陳廉“如此事,定不是最近兩年事,長期以來,為何衛所不上報朝廷”陳廉冷笑“上奏朝廷,為何要上奏”朱允炆更是疑惑“你是何意”陳廉站起來,聲色俱厲地說“何意,你們是安全局的人,不怕得罪,今日我就直說了,洪武年間設衛所,明確設置軍戶,編寫軍籍。自軍戶之中抽調男丁至衛所當兵,是為正軍,同時還需要一個子弟隨行,充當軍馀。正軍、軍馀入衛所,必帶妻同行,以安定生活,生兒育女,待年老力衰之后,由兒子接班,子子孫孫,就此輪序”
“如果有人當了逃兵,也不打緊,衛所可以根補,也就是抓回來,也可以找他兒子補,沒兒子還可以勾補,即去他家族中,隨便找一個人過來繼續做正軍。這里面可是有油水的,被抓回來的,需要求饒給好處,要被勾補的,也需要給好處,誰沒給好處勾誰,誰好處給的少勾誰”朱允炆看著林木三一大家子,憂慮不已。
陳廉接著說“林大森是洪武年間的正軍,按照衛所規制,他全家都是軍士,除了正軍之外,其他人都是軍馀,也就是家眷軍。可朝廷想過沒有,正軍是有妻子,有兒女的,他們想要消除自己的軍戶,想要當一個農戶都當不了,只能一大家子,三世同堂窩在衛所里”
“再過十年,再過二十年,衛所一家是不是都可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了軍籍鎖住了所有人,這里就如同一座囚牢,困住了軍士的家眷若不是皇上英明,推出了新軍之策,緩解了軍士及其家眷壓力,此時衛所里的逃兵想必不會少”朱允炆看著陳廉,嚴肅地問“像林木三這種軍士,多嗎”陳廉重重地點了點頭“軍士兼家眷超出十五口的,已占三成,超出十口的,有六成之多。像是林木三一大家子二十余口的,有十五個。”朱允炆瞇著眼,沉重地點了點頭。
這只是一個千戶所,就有如此多的問題,若是衛呢,推至全軍,又有多少
逃兵,洪武年間的衛所逃兵可不少,如洪武三十年衛所逃兵有六千四百五二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