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戶苦,哪怕是給了他們田,給了他們軍餉,依舊是苦的。一入軍籍,再無出路,全家跟著倒霉,最初的幾十畝地,到后面一家人平攤下來又能有幾畝地,若是將官再貪婪一點,再占據一點,再克扣一點軍餉是發給正軍的,正軍家眷沒有所謂的軍餉,連件衣服也別想從朝廷手里領取,他們跟著軍士一起,被固定在了衛所里,只能靠著微薄的土地產出活著。
朱允炆明白,軍籍制,不,是戶籍制度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了。
大明百姓不應該固定在某一個身份里面,什么農戶、軍戶、匠戶,都應該成為一個戶,即大明子民戶籍。
讓衛所回歸本源,讓軍士家眷不受戶籍制約而流動,只有如此,才能賦予衛所制生機,也才能給募兵制爭取足夠的過渡時間。
否則不出十年,逃兵就會年年出現,百年之后,衛所制徹底失去戰力,甚至連滿編制都做不到。
朱允炆起身走向林大森,握著林大森滿是厚重繭子的手,說“你們不應該都困在衛所里面,完全可以在衛所之外生活,你的孩子,有想經商的就去經商,想出海的出海,想種田的種田,只留下林木三這一家人在衛所就好了。”林大森著急起來“那哪成,我們軍戶的人可不敢經商,離開衛所去種地,知縣也不會給我們分土地啊,我們是軍戶,不歸知縣管,他也收不了我們的稅”陳廉對朱允炆的話很是擔憂,連忙說“你是安全局的人,在沒有朝廷公文之前,可不敢胡說。萬一因此他們受累,你一個安全局的官員可擔不起責任。”湯不平對頗是不敬的陳廉有些憤怒,若不是朱允炆不讓動手,早就打得他遍地找牙了。
朱允炆看了看陳廉,確實,這是一個巨大的全面的問題,不適合倉促作出決斷,更不適合在他們沒有改變戶籍的時候,讓他們各自尋找其他出路。
離開林大森一大家,朱允炆抬頭看著夜空,對一旁的陳廉問“知府王祺為政如何”
“我只負責所內之事。”陳廉搖頭,不打算回答。說王知府的不好吧,純碎是給自己招惹事端,文人整起活來,自己一個老粗可扛不住。
說王知府的好吧,也就那樣。朱允炆沉默了。按照吏部與御史評價,王祺是一個很典型的大明官員,即守成型。
有事辦事,沒事就不動彈,不求犯錯,也不想改變。這種官員治溫州府十年,溫州府還是如十年前一樣,沒多少改變。
說他有問題吧,又挑不出問題,不貪污,不欺壓百姓,有案件處理案件,也沒人喊冤。
但是,這種官員不能再繼續治理地方了,大明需要發展,需要擴大田畝數量,增加畝產,需要發展商業,需要興修水利,需要一切途徑一切辦法增加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