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不得不承認,確實如此。
大明現在推動資本萌芽,推
動初級工業,但這些動力與基礎并不是什么掠奪、原始積累,而是小農經濟,是無數百姓辛勤耕作支撐起來的。
辛苦農民,壓榨百姓,這幾乎成為了一個不可破解的魔咒,無論是哪個時代
正如后世,也是農民咬著牙支撐起了四十年輝煌
一次次危機來的時候,都往農民身上壓,直至實現軟著陸。可那些生活在輝煌里的人,卻反過來譏笑、看不起、鄙視農民。
興嗎
興
百姓苦嗎
苦
大明百姓苦嗎
一樣苦。
但有沒有辦法
沒有
至少朱允炆目前是沒有任何辦法的,大明需要資源支撐發展,而無數的百姓,無數的農民,就必須成為被壓迫的、被盤削的人。
只不過朱允炆努力減少了這種壓迫感,降低了盤削的力度,減少了民間的矛盾與沖突,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生活的不沉重。
十五稅一,抽得依舊讓人喊疼。
但朱允炆沒辦法,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大明不能調整農稅稅率,雖說商業發展帶來了豐厚的商稅,但前所未有的支出也是一個接一個,增加的與支出的,保持著一定的平衡,一旦農稅調整,戶部財政必然被波及,到時候戶部缺錢了,是發行國債呢,還是增加稅收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維持現狀,讓百姓再苦上一些年,直至鄭和回來,農產品實現豐收,百姓徹底解決肚子問題,生活有了剩余,商品市場開始了大的內循環,商業可以支撐起大半個國庫的時候,才能調整農稅。
朱允炆看著年老的葉耕,保證道「我在等遠航的船隊回來,他們若是回來了。我可以答應葉公,十年之后,農稅可以從十五稅一,調整為二十稅一。」
「你是說鄭和的船隊,他們沒有沉沒」
葉耕有些意外。
朱允炆笑道「誰告訴葉公他們沉沒了」
葉耕有些疲累,坐在一旁的青石上歇著「我看過建文報,鄭和是建文五年九月二十日出航的,可現在已經是建文十年二月,曾經跟隨鄭和的水師李素都回來過了,卻不見鄭和船隊歸來,不是遭了海難,還能是什么這大海之外的天地,能容得下四年半的穿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