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份文書是騎炮兵營的宣青書寫的,文筆倒是柔和,但指向卻很清楚
二炮局不給火器,我們訓練跟不上。
朱允炆詢問二炮局,二炮局的回答是,生鐵跟不上,制造速度緩慢。詢問工部,算了,鄭賜已經夠累了,再讓他操心這檔子事實在是太為難他了。
陶增光、胡元澄也著急,二炮局用鐵最初是不緊張的,可隨著鐵船制造大爆發,加上匠學院大量制造蒸汽機,這里面的用鐵量一個比一個高,截流了二炮局的用鐵。
匠學院說蒸汽機優先,要鐵。
船廠說制造鐵船緊要,要鐵。
二炮局還沒張嘴,兵仗局、科技局又開始瓜分,等輪到二炮局時,鐵已經不多了。要不是二炮局事關火器制造,皇上又經常到后湖釣魚,估計二炮局的那一份都被瓜分了。
事情查來查去,并不是誰的問題,而是大明鐵產量跟不上的問題。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對這個問題也有些頭疼。
大明要建造基礎工業,就必須有大量的鋼鐵作為支撐,可偏偏大明的鋼鐵產量增幅有限,跟不上日益增長的需求,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想想也是,一艘純鐵船,足夠制造幾十門神機炮了,加上蒸汽機及其配套,吃下的鋼鐵可不在少數。
此外,軍隊推行火器化改造,新式火銃大量生產,神機炮、虎蹲炮大量生產,這些都需要鐵來支撐。
需求一下子增長了十幾倍,可鐵礦開采量、冶煉量卻只增長了三倍,實在是沒辦法。當庫存耗盡,全都依靠新開采、新冶煉補充時,鋼鐵不足的問題立馬暴露出來,成為了水桶中的短板。
前些日子,匠學院找到了新型的開礦辦法,借助小型蒸汽機動力,實現快速打孔,通過合理布孔,填充火藥的沖擊力實現鐵礦開采,效率確實增加許多。
這種辦法如今只應用于幾座完全由朝廷控制的鐵礦之中,畢竟火藥不能外流。可以說,鐵礦開采已經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冶煉環節。
就在朱允炆發愁不已的時候,馬鞍山冶鐵廠的郎中送來了一封奏折,正是這封奏折,讓陷入困境之中的冶煉問題得到了解決。
七月初,朱允炆與剛回京的工部侍郎宋禮、二炮局胡元澄、匠學院院長公輸巧乘蒸汽機船出京,前往南京上游的馬鞍山冶鐵廠。
百余里的路程,對于幾次改進后的蒸汽機船只而言,只用了兩個時辰便已抵達。
馬鞍山冶鐵廠建立雖然只有兩年,卻聚集了大量有經驗的冶鐵匠人,是工部直接控制、直抓的大型冶鐵廠,其主官是工部虞部的郎中,副手為員外郎。
郎中名為馬望,員外郎為劉麟,馬望是科舉出身,國子監結業,善于組織,善于管理。劉麟是冶煉匠人,年僅二十七歲,卻已成為了馬鞍山冶鐵廠的主官,其父親、祖父,都是冶煉匠人,深得傳承。
守衛攔住了朱允炆等人的去路,馬鞍山冶鐵廠閑人免進。
沒辦法,一個個樸素打扮,也不像是官。
宋禮拿出了腰牌,工部侍郎的通行證還是很管用的,軍士不敢阻攔。
朱允炆看向遠處的高爐,指了指“直接去那里看看吧。”
宋禮、胡元澄、公輸巧等人自是應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