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嵩搖頭,什么箱子,什么金銀,我們沒看到,趕緊走,別耽誤大明熱熱鬧鬧過年。雄武成來了啊,那他們交給你們了
日本使臣就這樣,偷偷摸摸地來,又匆匆忙忙走,留下了一堆箱子,卻沒有帶走一張紙片,直接被水師運走,目的地,自然是朝鮮市舶司。
從哪里來的,就滾回哪里去,順便幫幫大明,看看是誰這么大的膽子幫你們偷渡的。
大明十一年的鐘聲在一場瑞雪中傳開。
國慶日,朱允炆一如既往出現在無數人的關注之下,只不過這一次地址有些特殊,不是在國子監、教場,而是選擇在了大報恩寺內的英烈碑廣場。
而在這一日,能進入英烈碑廣場的,也不再是毫無限制,而是朝廷遴選出來的人員,既有百姓、耆老,也有商賈士子,無論是誰,都是受邀前往。
這種安排,并非只是防范陰兵與白蓮教徒,而是英烈碑廣場空間實在有限,它無法同時容納上萬人。
這一日,朱允炆在英烈碑下,擺上了最好的酒,新型糧食等祭品,發表了銘記英烈,方有未來的演講,對犧牲的英烈給出了高度的肯定與評價,并號召官員、百姓監督,一定要將朝廷關于英烈的祭奠事宜做到位,對于英烈家眷,更需要關懷、照顧。
提升英烈及其家眷的社會地位,讓世人形成紀念英烈的習慣,看似尋常,不過是新軍之策的延伸罷了。但在這背后,卻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考量。
衛所制存在缺陷,軍籍制、戶籍制的改革正在激烈的討論之中,解決這些問題并不是簡單的事,一旦破除軍籍制,如何保障兵源就成了最緊迫的問題。
建文朝沒有席卷幾萬人的大案,也不太可能發配大量犯人補充衛所,況且這些發配的大部分也沒啥戰力,去了衛所還浪費糧食。
徐輝祖認為,破解軍籍制,本身就是破除衛所制,要補充兵源,唯一的辦法就是招募兵力。
招募制度是好的,能保障軍隊戰力,但問題是,大規模的招募制必然沖擊衛所制,那衛所還要不要種地,要不要軍屯
都招募兵走職業兵路線了,再讓他們扛著鋤頭下地干活是不是不太合適若沒有衛所軍屯,朝廷能不能解決這部分軍糧缺口,能不能解決這部分財政缺口,又關系到戶部。
這是牽一點而動整個大明的大事,自朱允炆提出至今,五軍都督府、戶部、內閣就爭論不休,尚沒有形成一個可行方略。
而新良種的豐收,則為破局了可能。誰都可以預想,用不了五年,新糧種將大范圍種植,而伴隨著墾荒田畝增加,水利工程完善,糧食大豐收已逐漸會成為定局。
在糧食充足的情況下,衛所完全可以將屯田轉出去,交給軍士家眷、商人、百姓等,衛所軍兵徹底獨立出去,不再隸屬于土地,專門接受軍事訓練,隨時保持戰斗力,這也為整編制軍士輪換便利。
這一次,朱允炆沒有發表執政方向的演講,卻在建文報上刊登了一則演講稿,名為教育與科技,土地與糧食。
在這一篇文稿中,朱允炆明確了建文十一年的執政內容,即繼續抓教育,推科技,提升糧食產量。讓人意外的是,時隔多年,朝廷再一次提起土地兼并問題,并明確徹查不規范土地流轉,非法土地兼并。
這讓許多大戶、勛貴緊張起來,一個個開始盤問自家到底有多少地,怎么來的,有沒有合法手續,有沒有偷稅漏稅,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