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祖提起筆,寫了一份文書,喊來徐膺緒“你將這份文書送至兵部,給鐵尚書說,京軍將輪番外調,適應航海,學習游泳等,讓兵部與水師都督府對接調令,每次調動為一衛之兵。”
徐膺緒領命離去。
徐輝祖看向梅殷“皇上的安排自有考量,我們配合去做就好,眼下最棘手的還是戶籍制,我擔心衛所制瓦解太快,導致兵源跟不上。”
梅殷笑著說“依我看,募兵制是完全可行的,魏國公,你可莫要低估了新軍之策的吸引力,何況各地都在大造英烈碑,尊崇英烈,殺敵報國,留名不朽,已成為無數人的信念,只要朝廷一句話,莫要說十萬兵,怕是百萬兵也能頃刻之間拉起”
“若真如此,軍籍可破。”
徐輝祖肅然道。
梅殷從桌案上抽出了一份名單,看了看遞給徐輝祖“今年武舉考試人數有些多啊,竟超出了六百,遠超往年。”
徐輝祖對這個結果并不滿意,要知道科舉考試,動輒就是兩千、三千,甚至更多,武舉這點人還是太少了。
不過武舉人數量的增加,也說明了朝廷這些年來尚武教育并沒有因為大興文教而落下,加上武舉人出路增多,從上至下都推崇英烈,習武的基數也開始擴大。
現在武舉一旦中式,往往需要前往邊疆歷練。
路遠一點,沒什么可畏懼的。
大明強大,何處不可為家
梅殷與徐輝祖又開始商議武舉事宜,禮部則忙碌著會試事宜。
與往年不同的是,建文十一年的會試題不再是禮部出,而是國子監博士各出部分題,組合成的考題。
考試的時間也作了改變,不再是九天時間,而是改為四天。
第一日,主考儒學經義,歷史典籍。
第二日,主考數學計算,實用計算。
第三日,主考雜學一科與策論。
第四日,主考雜學一科與策論。
雜學科目由舉人自選兩科。
隨著科考的簡化,舉人再也不需要帶蠟燭進入貢院,也不需要在里面過夜,日出進考場,日落出考場,帶兩個窩窩就能熬過去。
新改制的科舉得到了眾多舉人的歡迎,尤其是老舉人,進貢院就感覺自己跟進囚牢一樣,晚上還得聽人磨牙打呼嚕,休息都休息不好,第二天還得繼續煎熬。
現在多好,考完回去還能好好吃頓,調整好狀態明日再戰,哪怕是沒考上,至少沒受罪。
在科舉、武舉有條不紊的籌備過程中,前往朝鮮市舶司的安全局薛夏終返回京師,帶來了震驚朝野的消息,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