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一是看看豆沙關,二是迷惑川南軍力,不能讓軍力知道節度使離開了川南。
韋扶風南下之后,未獲分田的大軍歸返瀘州,士兵散入八個總兵府,將官歸屬白虎堂聽用。
......
豆沙關,又名石門關,南詔國與巴蜀的一處邊界關隘。
秦朝時期開鑿了五尺道,豆沙關城位于五尺道的咽喉之處,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韋扶風率軍抵達豆沙關,守關的五百鎮軍,在鎮將的帶領下列隊迎候。
韋扶風知道豆沙關的守軍,事實上屬于戎州刺史的團練軍。
在鎮將的陪伴下,韋扶風進入豆沙關城,在城墻上俯視關城另一面的險峻,耳中聽著鎮將的抱怨和介紹豆沙關的由來。
據說豆沙關原名石門關,關城上的石刻也確實是石門關三字。
蜀漢時期的諸葛亮率軍出關征伐僚人,易名為豆沙關,石刻的關名沒有改變。
鎮將抱怨商旅斷絕,僚人也時常侵擾,兄弟們日子過的很苦。
韋扶風知道鎮將在說謊,五尺道的商路雖然不如以前繁榮,但也不至于斷絕。
不過身為節度使,既然來到邊關巡查,多少也得顯示大度,他答應了由蜀南兵府供給定額軍糧。
鎮將恭敬道謝,一幅歸順的卑下模樣。
離開豆沙關回返,途中遇上了信使,朝廷準許了僰道縣和鹽津縣,更名為蜀南縣和豆沙縣。
對于韋扶風婉轉上書,年供兩萬石糧食之事,皇帝陛下給予嘉許,發下了諭旨,允許川南節度使出兵押運至長安。
聽了回信,韋扶風無語,皇帝對于上供兩萬石糧食滿意,這讓他很意外,是皇帝的胃口不大,還是長安缺糧?
韋扶風決定上供兩萬石糧食,是因為瀘州的存糧足夠支撐軍民食用,他曾在富順縣劫獲十萬石糧食,當時用了近百船只運去了瀘縣。
不過向長安上供兩萬石糧食,卻是需要很多的途中消耗。
一石糧食一百二十斤,兩萬石糧食二百四十萬斤,聽著很多,但只夠五萬軍力兩個月的食用軍糧。
也就是說,韋扶風養軍(當值)五萬,一年就得耗用十二萬石糧食。
韋扶風對于軍戶的田地收獲是四六,有四成歸屬軍戶私有。
另外還要給將士發軍餉,軍餉可以用食鹽替代一部分。
韋扶風是覺得兩萬石糧食的上供,川南能夠承受,試探性的上書,如今皇帝滿意,他只能付諸行動。
兩萬石糧食不可能一次性運輸,小規模的分成十次,每次三千石,有一千石做為消耗。
韋扶風下達命令,轉運司準備兩千石糧食裝船,又傳令渝州刺史出糧一千石做為渝州軍的軍糧。
糧船沿著嘉陵江逆流而上,抵達興州順政縣換成車馬運去長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