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之后好久了,等到自己這一層樓里面有了個三,五臺價格在三,四千元組裝電腦的時候,他才買了個人電腦。
自己還是降低了很多,從蘋果電腦變成了聯想1+1的第一代液晶顯示器的電腦。他是整棟宿舍樓第一個擁有液晶顯示器的人。
畢竟,這一款電腦的價格是在7000多元,不單單足可以抵別人兩臺組裝機,而且都夠普通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了。
生活費在300元一月的人是大多數。好些的,無非就是四,五百每月。差些的,一,二百的都有。
當時,自己都怪不好意思。之所以會買液晶電腦,就是在于宣傳上說,能夠保護視力什么的,還不怎么占地方,輕巧等等。
至于車,家里面是想著他回來方便。可是,那個時候好多同學是一個人前來大學報到,哪怕是坐得最便宜的綠皮火車硬座,也沒有父母的陪伴,就是為了可以節省錢。
從那個時候起,莫有用是才知道中國還有許許多多地人過得很不好。他屬于真正很幸運的。
自己和貧困的同學都是完全平等的,從來就沒有什么在心里面瞧不起對方的意思。
后者在那么差的環境當中考上了和他同一所大學,那么只能夠說明對方要么更聰明,要么就是更拼命。
他們一個個都懷抱著天真的理想,想要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這僅僅是局限于最初的階段。
從大一上學期開始,然后就是一路的走低。等到要畢業那一年的時候,完全就蕩然無存了。
就業的時候,階級性是開始完全展露無疑了。人和人之間是真得不一樣。有的同學早就由家里面安排好了。
工作單位不是壟斷行業,就是一般人打破頭都進不去的政府,事業單位,大國企的好部門。
而有的同學,就只能夠憑借自己個人去闖蕩一場場的校內外招聘會,把一份份地簡歷交上去。
這一些沒有背景,又想要留在大城市的同學,談何容易?最直觀的反應就是2007年由六六寫的現實主義長篇《蝸居》。
電視劇《蝸居》是在2009年7月27日在魔都電視臺首播,由此可見郭海萍和蘇淳夫妻租住在下只角滾地龍的弄堂里面是多么的不容易。
他們夫妻也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為了生活,為了房子,為了孩子……各種奔波勞累。
兩人還算好的,還不用朝老家寄錢回去供養老人或者弟弟妹妹讀書什么的。其中大有人在還背負著這一些沉重的包袱在肩頭上面。
與之相反,有背景的同學剛一畢業不但好工作有了,而且房子也有了。年紀輕輕的車也開上了,甚至有的還是高檔跑車。
有了這些物質上面強有力的保證,男同學的老婆就不會丑,小有幾分姿色肯定是有的。再來一個強強聯合,就更強了。
當然,也有執著于校園愛情的男同學,娶了自己的同學或者是校友。再不然,就是外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