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我們年齡差不多吧”
劉躍重視有毛用。
再說了,既然重視,還讓自己去搞炮彈
“是差不多,他去年成了全國第一批研究生中的一員,而且已經完成了研究生的理論學習,咱們總部機關領導費了很大力氣才要回來。就去年半年時間,搞出了好幾個項目,在他身上,你們可以學到很多咱們廠里無法的技術”
具體內容,李宏沒有透露太多。
劉躍就是發現楊樂并不是很愿意,雖然給這幾人解釋了不少,在跟后面眾多的技術人員交流過程中發現,其他通過考核的,確實不如這三人,直接就讓李宏來找楊樂。
要是人手足夠,劉躍絕對不會干這樣的事。
周瑜打黃蓋,得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才行。
航天領域的設計,不自愿,更麻煩。
都是涉密的。
“現在你們基礎較差,對研發流程也不是很熟悉,同樣也不懂得設計的配合劉躍希望用簡單項目讓你們熟悉工作流程,并且通過這些簡單項目對你們進行培訓楊樂,你是很有天賦的年輕人,這塊你得自己考慮清楚。你進入基地就背過保密守則,每個月也領了9塊錢的保密費,一旦進入,再退出就不合適了在大型項目上,并不是你有想法,馬上就能讓你去驗證自己的想法,除非你能成為型號工程師或則總設計師,要成為他們,你就必須拼命學習”
李宏最后這話,說得很嚴厲。
楊樂自然清楚狀況。
國防科技領域,跟其他系統不同。
保密,這是深入每個人骨髓的。
至于楊樂如何抉擇,李宏沒有關注,轉身離開,留下這個年輕人自己去思考。
如果不是他竭力推薦,劉躍真不會要李宏。
現在新成立的技術研發中心,技術設計人員非常緊張,李宏等人并不愿意放棄任何一個有發展前景的年輕人。
這些人熟悉基地,對基地也有很深的感情,只要培養起來,對基地未來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他們首先考慮的并不是先到外面去挖人。
當初能選擇到大巴山這種偏僻的地方工作,很多人都是抱著獻身國防事業的決心。
現在有些人在申請調離,但那只是極少數。
很多年輕人則因為單位長時間沒有項目,工作跟預期差距太大,無法大展拳腳,最后變得彷徨跟迷茫起來。
越有能力的人,越希望為國防做出更大的貢獻。
如果任務多,他們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一直堅守著。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恰好現在又遇到國家大幅削減軍工生產計劃,不僅生產任務大幅度減少,研發任務減少得更多。
“咱們先開個小會。討論一下技術研發中心的運作。我希望呢,具體工作安排跟組織架構由二位領導負責,人員什么的,也由兩位負責,我只管技術,其他的我希望能不影響我的工作”
劉躍面對李宏跟鄭建國兩人,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他希望一開始就把職責明確下來。
管理的事情,太消耗精力。
“這是必須的。你放心,除了技術研發,其他事都交給咱們,有要求你只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