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國拍著胸脯向劉躍保證。
這也是總部機關領導對他們的要求。
跟其他單位協調,去要人要錢什么的,都屬于他們的事情,要是讓劉躍操心太多,反而會影響項目進度。
“這樣最好”劉躍認為最理想的情況就是這樣。
如同他們那個年代,搞技術的,只管技術,不去操心資金,不去操心配套,更不用操心人員。
現在這種可能性雖然不高,但是能少在那些方面浪費精力,自然能讓技術發展更快。
“現在咱們手中的幾個項目作為重點,紅旗61上艦項目先緩一緩,至少要利用手中幾個項目磨合技術人員,并且在項目開發過程考核技術人員,看看誰具體適合哪個方面。只有解決了人員分配問題,才能加快發展。同時,我希望招聘更多技術人員來充實我們的技術力量分配來的工農兵大學生,必須進行考核。如果無法通過考核,不要,至少我們研發中心不要。”劉躍對兩人強調。
技術研發中心組織架構如何,劉躍不管。
他只要人。
而且還是那種有底子,經過簡單培訓就能進入工作狀態的技術人員。
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很多人其實不適合進入研發領域。
劉躍不能讓一開始就出現問題,到了后面,再從隊伍中踢人,又出現目前2186跟2109廠的情況。
李宏和鄭建國兩人對劉躍提出的問題,自然沒意見。
2186廠和2109廠兩家單位技術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建新研發中心,廠里生產技術人員需求也不小。
生產過程,同樣需要技術人員負責技術圖紙、工藝及設計修改等方面,甚至還得設計工裝夾具等。
技術研發中心,不會去解決生產相關的技術問題。
要不然,成立技術研發中心,也就沒有了太大的意義。
“我個人覺得,可以抽調廠里精干技術工人,組成樣品開發團隊,這些人員豐富的經驗,也可以為設計不少思路”
劉躍提出了自己進一步的想法。
技術力量整合,不僅是設計能力的調整。
廠里之前的建設原則,一直都是小而全,現在需要做的是做到更詳細的分工。
生產加工制造的技術實力,同樣需要整合。
“樣品試制團隊非常重要,納入設計系統,他們的經驗,可以讓設計少走很多彎路,要不然,到時候設計出來,加工不了,就是麻煩事。”
這種事情在后面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比較常見的。
運10下馬,就是最顯然的。
設計沒有任何問題,可生產加工有問題。
需要一次成型確保強度的主筐梁等,就因為國內沒有45萬噸以上的大壓機,各種基礎差太多,投資太大,最終這項目下馬了。
航天領域,很多零部件的要求,甚至比航天更高。
比如,高性能的芯片,這玩意兒,屬于國際上對中國絕對禁運的,要是批量生產,靠著特別渠道,是搞不到的。
這也是劉躍首先要搞火箭炮的原因。
精度要求不那么高,所有的一切,也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