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半之后他們便到達了景光城,說是一座城,百姓卻是極少,大部分都南遷至較為富饒的地方了,留下的一部分人是戀故土不肯遷徙的人,所以這城這邊疆生活的幾乎都是戍守國土的將士。邊境線外生存著眾多部落,這些部落大部分人口不多,但是他們幾乎全民皆兵,個個驍勇善戰,因為部落自己的生存條件惡劣,所以幾乎每年都要南下攻城,企圖奪得城池,掠得糧食、衣物。這些部落之間并不團結,所以單獨打一個部落之時大渠兵團能損耗極少的就贏了戰爭,但是他們有時候會幾個部落合力而來,從四面八方進攻,這時候大渠軍隊就要面臨艱難一戰了。北方自是嚴寒,所以這些部落在每年六月份北方最溫暖的時候進攻最頻繁,其他月份進攻次數較少規模較小,但是他們不對戰也喜歡騷擾一下。大渠曾經有過議和的意向,只不過這些蠻夷部落腦子一根筋,談不成,后面干脆沒有使節互往了。既然這些部落如此野蠻,大渠實力又比他們強這么多,那為何這么多年只守不攻?一是大渠建國之后奉行以和為貴,不會主動挑起戰事;二是越往北氣候越是苦寒,就現在這些部落占領的那些地盤環境十分惡劣、資源極其稀缺,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根本沒有攻的必要,若是攻下了還得派人駐守,養著那邊的人,往北運送物資難運。可是如果攻下了又不管,那過個一兩年這地又被人建國了,這攻了不是白攻?所以就現在對北的政策而言第二個理由是關鍵,攻只會得不償失。
北境此時還是夏季,所以大地并沒有被冰雪覆蓋,只是入了這北境,公梁峻和憐心便能明顯的感受到這溫差有多大,大渠北境夏季的溫度可是也才達到讓州冬季的溫度,而且要干燥的多,幸好路上斷斷續續地買了御寒衣物。
再往東北方向行了幾里路便到了景光城,將士們早已打開城門恭候戚盛白的歸來。
公梁峻和憐心隨著戚盛白進入城內,戚攬青已經站在城內等著哥哥了。眾人從馬上躍下,旁邊的士兵接過韁繩牽著馬帶入馬廄準備喂食洗刷。他們一進來戚攬青就注意到了旁邊的公梁峻,等他們下了馬便問到:“這位姑娘是?”
戚盛白介紹到:“她叫公梁峻,是讓州長樂縣縣令之女,旁白的是她的婢女憐心。”
公梁峻與憐心行禮:“見過將軍。”
還在路上戚攬青就有一肚子的話想問:“哥,咱不是約定好了這一生都不娶妻生子的嗎?你怎么這么快就帶了女人過來?”
戚盛白:“她來只是來采雪蓮獵雪狼的,我們沒事。”
戚攬青:“但是這怎么說也是一個小姐,她能受得了咱這的條件?”
公溫離賦:“她說自己行。這個姑娘箭法一流,果斷勇敢,不同于一般人家的姑娘,這一路走來一點也不嬌弱,所以我也覺得她行。而且她只是來這采個蓮、獵個狼就走,想來不會待很久。”
戚攬青:“既然二哥這么說,那我就暫且放心了。”
到了景光城的第二日戚盛白就帶兵巡邊了,而公梁峻也和憐心一起去了晝眠峰采蓮。這片山脈橫在北境西半線,是大渠與在北部落最大的阻隔,山脈兩里以上常年積雪,不曾融化,而這雪蓮就長在晝眠峰三里的山腰上。連綿山脈積雪很厚,想要爬到最高處翻過去幾乎會被凍死,而且陡峭危險,極易滾落摔死,雪下面還埋著少見的毒蟲,所以北境蠻夷從各個地方進攻過卻從來沒有上過這山脈,要翻過山脈太艱難了沒有人會去干這個是,翻過了也沒力氣打戰了,糧食更是不可能從這運過。所以北部蠻夷騷擾以東半邊為主,當然公梁峻她們只爬到半山腰的話只要多加小心就能平安。戚盛白原本自己巡邊讓弟弟帶著公梁峻上晝眠峰,公梁峻本好好地答應了,但是待他出城巡邊之后就趁戚攬青不注意偷摸著叫上憐心先出發了,留下紙條說不必他們保護她們能照顧好自己,保證在太陽落山之前回去。公梁峻怎么好意思讓守邊將士為自己的事情分心。
公梁峻找了一條相對不陡峭的線路往上爬,但是剛爬到被雪覆蓋的地方沒幾步之后就發現這雪地里有幾串奇怪的腳印,這些腳印出奇的大,這是人穿鞋的腳印不是來自獸類的。比對一下自己的腳印便能輕易看出,這腳大于常人,就算是高大的成年男子也不太可能有這么大的腳,看這腳印的力度和大小應該來自兩個人的,再沿著腳印走一段路之后她發現這腳印是從山脈的另一邊來的,另一邊?那邊的居民不可能穿過山脈來到大渠,大渠的人更不會穿過山脈去那邊,遠處一地還發現已經變黑了的血跡。腳出奇的大,公梁峻靈光一閃,難道是北部的塔垉部落?她在書上看到過這塔垉部落最大的特點就是人的腳奇大,當時看到只想或許每個人的腳都是九尺高的人那么大的吧,今日一見才知這有多么異常。公梁峻與憐心準備先下山去告知北境軍這件事,剛到了山底瞧見遠處來了一支約二十人的隊伍,是戚攬青帶著人來了。二哥吩咐的事戚攬青自然要辦到,所以盡管看到了紙條還是來尋她們了,順便也巡視一下這山脈,這片山脈不可能有人翻過所以他們以前很少巡視。公梁峻看到了戚攬青馬上招呼他過來告知了自己的發現,戚攬青派了兩個士兵上去查看了一番也認為是塔垉那邊有人越過來進入了大渠。于是他們馬上回景光城商量對策。
戚盛白回來了之后戚攬青馬上說了這件事,于是召眾將商量此事,公梁峻作為第一發現人也站在了一旁。北境將士常年戍守邊境倒沒有那么多規矩也不會歧視女人,所以公梁峻作為第一發現人一起參與會議沒有人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