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結果,卻讓劉飛揚太過難以接受。
若非親眼所見,劉飛揚絕對不敢相信到了21世紀的今天,還有大量的老百姓過的如此艱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兩千年前的句子,到了今天,依舊像是在說的現實。
看到的這些,讓劉飛揚心情變得沉重的同時,也激起了他心中的一抹火花。
他要做的,是幫助所有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在筆記本的最后一頁,劉飛揚鄭重的寫上了這么幾個大字。
“帶著群眾們脫貧致富,不達目的,絕不收官!”
而這一個月的時間,劉飛揚對大東堰村的其他情況,也有了詳細的了解。
大東堰底子很好,這個底子,指的是土地的底子,大東堰村地形優勢較好,是一片大平原,土地平整開闊,阡陌相連,再加上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氣候溫和濕潤,這里完全具備發展的先天
(本章未完,請翻頁)
優勢,尤其適合發展種植業。
再加上村子里群眾們的人均耕地面積大,家家戶戶平均也有七八畝的土地,可是村里的土地荒廢的也很多。
有的貧困群眾是家里沒有勞動力,無法耕地,而其他很多有勞動力的群眾,年輕的都出去打工了,年老的零星中些地,不成規模,收成也是望天收,還有的則是更多的土地都被撂了荒,村里的群眾守著金飯碗出去務工討飯吃。
在農村,想要發展,還是要在地里栽下搖錢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地吃地。
但是發展什么樣的種植業,怎樣發展,效果能有怎么樣,劉飛揚也只是有個簡單的思考,這些,還需要非常熟悉這里情況的村兩委班子拿定主意。
而且,哪怕是確定好了發展路徑,從哪里拿到錢發展,去哪找致富帶頭人,群眾們是否認可,都是問題。
總歸,萬事開頭難,劉飛揚面對著這些問題,不僅沒有絲毫氣餒,相反,倒是有了清晰的計劃。
來了一個多月了,村里都適應了這個鎮里派下來的“小劉書記”。
村兩委干部也都熟悉了劉飛揚,而很多工作劉飛揚也在抓緊時間適應。
值得一提的是,整村推進的水泥路,也在有條不紊的開修。
沒有了劉大華的阻攔,一組的通村入組道路,半個月前就修好了,而也是因此,其他村的道路,也都得以順利展開,因為沒有了劉大華這個負面的示范效應,其他群眾們都很配合,修建自己家門口的路,再也沒有任何因為占了院墻,占了自己家的地而阻攔修路的事情發生。
這也正如之前劉飛揚一直強調的,劉大華一個人阻攔修路,帶來的后果,絕對是災難性的,一個群眾帶頭,其他群眾都會效仿,而把最難纏的劉大華的工作做好了,其他群眾都會主動自覺配合。
畢竟,村里的老釘子戶都不再因為這件事鬧了,其他人還有什么理由呢?
劉飛揚不知道的是,也正是這個事情,讓村兩委班子和大部分的群眾都認可了劉飛揚,很多群眾也都知道了劉飛揚的名字,這個小劉書記,是真真切切的想要為他們辦實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