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光禿禿的幾乎算的上一望無際的桃樹苗,李哲也是接著開口了:“其實小而美的種植項目,也很簡單,你可以看看,市場上種什么收益還不錯,而且適合大東堰種植的,見效快的。”
“此外,你還可以考慮一下,是否可以開發一些養殖項目,大辛莊之前曾經嘗試過稻蝦共養,蓮魚共養,就是既有種植項目,也有養殖項目,不過這個也要因地制宜,大辛莊之所以能夠養起來,而且能夠見到效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辛莊有那個基礎和條件,大辛莊的堰塘特別多,不缺水,而大東堰連水稻都不種,所以養蝦,養魚就不行了。”李哲對各個村的村情都極為熟悉,所以說起來這件事的時候,也是信手拈來。
劉飛揚點了點頭,他之前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問題的關鍵就是千萬不能脫離實際,也就是無論要發展什么項目,歸根結底,都要落在大東堰的實際情況上。
他之前在走村入戶的時候,就格外關注這個問題,他知道單憑自己一個人的想法,肯定是不夠的。
真正靠譜的,還是要詢問這些在大東堰土生土長的群眾們,看他們是否有發展產業的愿望,是否有更好,更加適合本地實際的種植項目。
這其中也倒是有些群眾表現出來了愿望,尤其是一些貧困群眾。
但是問題也出來了,這些群眾缺乏資金,技術,有發展的愿望,但是沒有致富的手段。
之前還沒有辦法解決,但是現在,隨著扶貧政策一項項的落實,一些金融政策,技能培訓政策全部都落實下來了,倒是可以借助著這個東風,開始動員那些群眾來發展自己的項目了。
“不過,飛揚,我還是要囑咐你一句。”李哲此時看著劉飛揚,臉色嚴肅了起來:“群眾們自發種植,很容易出現兩個極端,第一個是一旦第一年賺錢了,第二年肯定會盲目擴大生產,而你也應該很清楚盲目擴大生產的后果;第二個極端就是自發性太強,自身的素質不夠,無法精準的察覺到市場的波動,所以很容易遭受打擊,從而一蹶不振。”
“我和易書記之前都談過,你想要發展產業,帶動全村群眾致富的心情是好的,我們很理解,也很支持,但是你一定要注意防范風險,我在農業局工作過,也在畜牧局工作過,對一些情況太清楚了。”李哲語重心長的開口:“所以你要記住,無論發展什么項目,都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尤其是市場論證,這樣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被動。”
“明白了。”劉飛揚重重的點了點頭。
這個劉飛揚也很清楚,所以他一開始就在想著如何避免這些問題。
“好了,我就說這么多。”李哲再度拍了拍劉飛揚的肩膀:“還是那句話,無論遇到了什么問題,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難,大可以來找我和易書記,我們都會盡己所能幫你。”
“好好干!”這是李哲臨行前的最后一句話。
一番話,卻是讓劉飛揚思考了許多。
他之所以請教李哲,歸根結底,是因為劉飛揚覺得李哲是真正的專家,有些事情,他哪
(本章未完,請翻頁)
怕自己想了,也覺得有些風險,所以他才會邀請李哲來到大東堰,目的就是為了讓李哲來為大東堰把把脈。
而李哲今天的這一番話,就足以堅定了劉飛揚的信心。
單靠種桃不行,大東堰的底子薄,一個產業,甚至現在的豐澤合作社還遠遠算不上產業,最多算是一個項目的雛形。
單靠一個豐澤救不了大東堰,對大東堰229戶的貧困群眾而言,豐澤也很難完全覆蓋到他們,輻射帶動能力都很有限。
他需要找出更多想要發展產業的貧困群眾,根據那些政策,來幫助他們發展產業。
一時之間,劉飛揚可真是干勁滿滿。
........
開了年,也立了春,萬物復蘇,大東堰處處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