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天天的過去。轉眼間,又是到了收小麥的季節。
大東堰到處都是繁忙的景象,處處是豐收的場景。
這兩年大東堰可謂是風調雨順,小麥又是個豐收年,小麥畝產基本上可以八百到一千斤左右。而小麥的收購價格則是每斤1塊多,一畝地的收益在千把塊,除去種子、化肥、農藥,老百姓一畝地也就只能掙個四五百塊錢。雖說倒也還可以,但是掙得也都是辛苦錢。
而到了這個季節,也是到了種植芝麻,花生的季節了。
張永富的桃園,就需要種植大量的芝麻和花生來覆蓋桃園三年掛果的成本。
這三年,張永富的桃園,幾乎不會給他帶來任何收益,但是這三年的地租,這三年的維護費用,可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所以種桃的人都知道,要通過種植一些經濟效益非常好的作物來間種,然后達到覆蓋一部分成本的效果。
張永富也不例外,三組的百畝地其實土壤肥力還可以,種植芝麻是非常好的選擇,所以張永富就選擇了種植芝麻,而四組的土地,有部分沙壤地,種植花生是好的選擇,所以張永富就選擇了在四組種花生。
趁著桃樹苗還沒有長得太過壯實,土壤、陽光和水分都還充足,現在種植經濟作物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張永富的桃園帶動作用也徹底的發揮了出來。
一些沒有一技之長,年紀也偏大的貧困群眾,到外面打工也沒有人要。而且也掙不了幾個錢,可是在家賦閑更是一分錢都沒有。
所以,張永富的桃園就發揮出了重要作用,桃園的維護、管理,現在要種植的經濟作物,都需要雇傭大量的勞動力來幫助他完成。
而這樣一來,倒是可以完美的解決一些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而且整體算下來,一年也沒有說完全一直在干活,但是可以多一份額外收入。
一舉三得。
這也讓劉飛揚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貧困群眾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著產業來幫帶。
.........
而此時,另外一個好消息也傳來了。
有一家貧困群眾,主動找上門來,想要發展養殖業。
這是個獨居群眾,今年四十多歲,老婆早年間因為生病去世了,家里就他自己,也沒有兒女,當然也是因為老婆去世對他的打擊太大,這才讓他受到了一些刺激。
而帶來的后果就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有些人甚至覺得他精神不太正常,有神經病。
但是劉飛揚曾經入戶和他打過交道,感覺不像是其他群眾說的那樣,劉飛揚和他溝通交流的也很順暢,而且這個人的思維什么的也都很敏捷。
這一次,劉飛揚單獨去他的那一戶來入戶做他的工作,并且給他宣講了政策。
不過他也好像并沒有感覺到對此有多感興趣,只是禮貌的說自己知道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劉飛揚對此也很無奈,本來已經不打算抱什么希望了,但是沒想到,這一次,這個人竟然主動找上門來了。
沒錯,主動找上門來了。
他主動找到劉飛揚說了自己的想
(本章未完,請翻頁)
法,他想發展養殖業。
這個群眾叫王青力,看上去就老實巴交的,而且整個人暮氣沉沉的,雖然四十多歲,但是看上去就像是五十多歲的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