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韓夏在參加完了培訓之后,也專門找上了劉飛揚。
劉飛揚為此,還專門去了穆強家一趟,和穆強專門商討如何發展產業。
想來想去,穆強提出了種植蔬菜的想法,原因很簡單,韓夏種植蔬菜也頗有心得。
而且,為了避免賠錢,承擔額外的風險,穆強和劉飛揚商量的結果是,不流轉土地,而是選擇將自己家的地整合起來。
此外,他堂弟,他大伯家的土地,他們也可以租種過來,他大伯家一家常年在外務工,幾乎都不回來。這么多年,其實也是穆強一家幫助他們種的地。
這樣算下來有四十多畝土地,而且兩家地緊挨著,有整合起來發展的優勢。
而且,穆強和韓夏已經選好了種什么了。
種蔥!
其實劉飛揚對于穆強和韓夏的這個選擇,多少有些詫異,因為種蔥成功的例子很多,但是失敗的例子更多。
種蔥是技術含量比較低的一種,家家戶戶都會種。而家家戶戶都會種的后果就是容易生產過量,然后大蔥滯銷,賣不出好價錢,然后賠錢。
李剛之前就是想要靠著種蔥翻身,但是沒想到,最終那些大蔥最終還是滯銷了,最終賠的一塌糊涂。
這就是群眾自發性種植的不可取之處。
“種蔥也不是也不行,但是我建議你們最好要提前找好渠道,然后不要只是種植大蔥這一樣。”不過最終劉飛揚也到底沒有打岔。
因為原因很簡單,穆強家種的少,只有四十多畝,無論是掙錢或者賠錢,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而且,穆強也給劉飛揚說了,他不可能只是選擇種蔥這一樣,而是會選擇白菜和大蔥兩種。
因為種植白菜也是韓夏的特長之一,農村的女同志,尤其是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女同志,基本上都是全面手。而且一般家家戶戶都有菜園,所以都掌握一部分種菜的技巧。
四十多畝,說多也不算多,說少也不算少。
反正李剛和韓夏這兩家,都需要小額信貸的支持。
這個手續倒是也不難辦,去銀行審批一下基本上很快就可以得到貸款。
........
另外一個好消息也是傳來了。
王清力前往縣里參加養殖培訓,也是回來了。
王清力這一次算是徹底學到了本領,他之前雖然養豬有過成功經驗,但是那畢竟還只是經驗,不是技能。
但是這一次,有專家學者來專門給他講授知識和經驗,就變得不一樣了,專家學者們的經驗,是經過千錘百煉而且是成功的經驗。
就連王清力,回來之后也在反復和劉飛揚交流:“這一次收獲很大。”
收獲很大,意味著王清力干勁滿滿。
王清力回去便是開始張羅著盤下那個舊的養豬廠的事情了。
.......
劉飛揚則是開始協助王清力申請那個貸款的事情了。
因為王清力申請的錢很多,這個程序要復雜些。
劉飛揚接下來的這一段
(本章未完,請翻頁)
時間里,都是累并快樂著,累是一直在跑上跑下,是真累,每天回到村部,躺在床上的劉飛揚都感覺到格外的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