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瞬即逝,就像手中的黃沙,根本抓不住。
轉眼間,劉飛揚來到平灣,來到大東堰,已經是一年多了。
大東堰的變化,雖然在緩慢的改變著,但是在時間的積累下,還是有了很大的起色。
通村入組的道路修建完畢,正在規劃實施的大東堰橋也是破土動工了。
大東堰被平灣河所環繞,只有東邊一條路通向鎮里。
而且作為偏遠村,距離鎮中心較遠,老百姓平時上街也不太方便,但是相比較而言,李樓鎮的鎮中心距離大東堰就相當近了,所以大東堰的群眾一般都喜歡李樓鎮趕集,而不愿意去平灣鎮。
可問題是,距離李樓鎮的鎮中心,就需要過河。
過河的橋,之前就是一座木橋,很是危險。
得益于這次的扶貧政策,危橋現在要拆除,并且爭取到了上級的政策資金項目,要開始重新修建大東堰的大橋了。
這座橋一旦修建好,將會造福附近三個村,七八千村民群眾。
除此之外,豐澤桃園的種植管理也是在常規運轉的階段。
幸福大院的修建成功,再加上鎮敬老院的改造提升成功,讓劉飛揚第一次感受到了扶貧的真正意義。
像張奶奶這樣的弱勢群體,有4戶9人,都是成功入住了幸福大院,還有13戶13人的獨身五保老人,入住了鎮里的敬老院。
這樣最為艱難的群體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才讓劉飛揚發自內心的感覺到了幸福。
用自己的辛苦指數,來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劉飛揚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而且,這還不夠。
在之前的培訓結束了之后,李剛終于是動了心,他專門找了劉飛揚,決心開始種植香菇。
香菇也是復陽縣的傳統優勢產業,有穩定的銷售市場和成熟的種植技術。
發展香菇產業,也算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只不過凈利潤率沒有那么高就是了。
但是這個錢掙得踏實,不用害怕擔風險。
“小劉書記,我老李再信你一次,也給自己一次機會,我還真就不信了,我就老走霉運,就不能轉運一次?”李剛骨子里還是有股折騰勁的,不然也不可能說出這番話來。
劉飛揚哈哈大笑:“老李,就沖你說這番話的份上,我怎么著也會一直幫你,支持你,一直到你走運為止。”
“而且,我能夠感覺到,你馬上就要轉運了。”
“借你吉言!”李剛下定了決心,無論如何,都要靠著這一次的香菇來翻身。
李剛來找劉飛揚沒兩天,韓夏就找來了。
韓夏的家屬穆強也是個不安分的主,早年都在南方打工的他,接受新政策的能力要比韓夏強多了。
韓夏后來和穆強商量這事的時候,穆強當即就表示有發展想法。
其實本來哪怕是沒有政策,穆強也想著要發展點什么,種點或者養點什么東西,因為他本身就臥病在床,家里的老父親也患有大病,相當于家里幾乎沒有任何的收入來源。
現在只能依靠著韓夏,而在家里,韓夏也不能走遠。所以綜合起來看,還是待在家里種地發展產業更
(本章未完,請翻頁)
為靠譜。
這樣既可以讓韓夏留在家里,照顧家里人,還能靠著種地的收入養活一家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