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回馬車,林徹再次進了城,穿過狹小的角頭街,經北門回到城中。
已是傍晚時分,街道上比下午要熱鬧一點,各色人等熙熙攘攘,兩邊店鋪的伙計也各顯神通的招攬著生意。
馬蹄敲在石板路面,噠噠作響,引得街中百姓紛紛側目,都被這囂張的陣勢駭得連忙避讓。
一行車馬毫無阻礙的拐上了東西走向的衙前街,一點也不在意身后一片議論紛紛咋舌之聲。
在縣衙前的牌坊前下了馬車,林徹抬頭打望著石制的四柱牌樓,隱約能看清牌頭上的“石城縣衙”四個隸體大字。
穿過牌坊,一道八字墻橫在眼前,中間石階之上便是縣衙大門,掛著兩只氣死風燈,門側右邊是一面牛皮大鼓,左邊貼著幾張布告,階下兩邊的石獅子在晦暗中顯不出威武。
門前知客的書吏見到來人,識得前頭的羅標,先打發了一個衙役去給知縣通報,便整整衣冠迎了下來。
稍作寒暄,書吏便引著眾人進了衙門,進門是一塊石板地面的空坪,中間豎著一塊碩大的戒石,上面似乎刻著什么字。
略感好奇的林徹走近細看,只見正面陰刻著六個楷書,思無邪,公生明,轉到背面,也刻著字。林徹仔細辨認了一番,上書“御制戒石銘、爾奉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恩?不是說這是朱元璋頒行的么,怎么這會就有了。林徹心中驚異,因為他一直以為是明太祖朱重八的手筆。
書吏見到年幼的林徹似乎對這銘文饒有興趣,便開口解釋道:“此乃太宗取至于蜀主孟昶的《令箴》,頒于州縣,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的。州主縣令坐堂理事,即可見其,以警戒其秉公辦事,從政為民。”
由此可見,華夏歷史上的大多數君主,在主觀意識上,還是比較愛民的,至于施政治理的時候能不能真的做到,那就要看是不是有真本事了。
“謝先生指教,小子明了。”林徹不再糾結,應是自己的記憶有誤,當下揖手謝過書吏。
“不敢當不敢當,在下何能為公子的先生,公子客氣了,且隨在下來,莫讓知縣久等了。”
書吏對于年幼的林徹如此知禮很是欣喜,畢竟衙門小吏的地位其實很低的,大多數讀書人都瞧不起這個階層,雖然衙門之中的絕大多數事物都是由這些人操持的,手中的實權甚至能決定普通百姓的生死。
書吏安排好林徹的隨從留在耳房里,吩咐衙役招待吃喝,便引著林徹鈴娘羅標三人繞過大堂,經著右廂的廊房,前往知縣所在的東花廳。
…
知縣設宴,縣中其他鄉紳都不敢托大,都陸續提早來到了縣衙,在花廳里陪同郭知縣飲茶敘話,等著遲遲未來的林家。
鄉紳嘛,有錢有地位,多少都算是讀書人,既然是讀書人湊到一起,自然就是談詩論文的,借此再恭維一下郭知縣的文才,這是文人之間互拍馬屁的純熟套路。
石城是個小縣,按著宋朝的習慣,一般只任命縣令的,知縣是一些大縣、望縣才有的待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