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不狀元的,與他們倒沒什么關系這五個人里科舉成績最好的便是錢謙益,探花郎畢竟不是說著玩的,可第三就是第三,沒辦法獨占鰲頭,也沒辦法坐二望一。文安之確實是庶吉士,但實際上在天啟二年的那一科,他只是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名次也比較靠后。單以名次論,崇禎元年的郭之奇比文安之要靠前一些,但也只是一些而已,同樣是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他們兩個連二甲賜進士出身都沒夠到,更別說是一甲賜進士及第的第一名了。至于張煌言和陳凱,倒是與狀元更近一些,畢竟狀元是第一名,沒考過等同于零,而零是有無限可能的
錢謙益將他所知的關于鎖廳試的一切詳細的解釋給眾人,連帶著陳凱都補上了一些不甚清楚的知識盲點。
“大明也確有在職官員參加科考的先例,只是沒有鎖廳試這么一說罷了。”
大明的在職官員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嗎陳凱確實沒聽說過還有這事,不過沒等他流露出半分疑惑,文安之便替他解釋了起來“竟成的意思是說,此番科考旨在針對那些尚未獲得功名的在職官員,進行一次鎖廳試,再由那些通過了鎖廳試的新科進士中選取一些出來充任六科給事中”
陳凱不曉得這算是文安之歪打正著呢,還是擋在他達成目的的知識盲點被文安之的理解能力給擊穿了。總而言之,會錯了意但同時又會對了意的文安之確實理解了他的想法。
明亡甲申至今,只有過兩次科舉考試,還都是鄉試。前者覆蓋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另有浙東附榜以與魯監國朝爭奪人才;后者則僅限于云南一省,也僅僅是為秦王府一家人才。
如今已近十六載,只兩屆科舉是完全不足以為當下的大明足夠的行政人才的,巨大的缺口迫使各方勢力便在各自的勢力范圍任命了大批的幕僚充當地方官,陳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沒有科舉功名的“黑戶”,大明日后肯定還是要承認下來的,而陳凱提出的鎖廳試,便是可以兼顧承認和擇人的一石二鳥。
對此,眾人無不流露出了深思之色。但是很快的,郭之奇卻突然眉頭深鎖“竟成,這不太好吧。”
“確實不好。”出人意料,陳凱竟然肯定了郭之奇的否定態度,繼而轉向了張煌言“滄水,你應該也是這么想的吧”
眾人的目光隨即轉向了張煌言,對此,后者起初是一臉茫然,但張煌言亦是才智之士,幾乎是頃刻間就想明白了這里面的門道,整個人瞬間便嚴肅了起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換源a
“是的,我反對由鎖廳試進士充實六科給事中”
注這個事情,一方面有漢文化對八旗子弟的滲透和浸染,另一方面則比較荒唐此人是義和團的重要支持者,當時有傳聞說是八國聯軍揚言要殺光所有支持義和團的官員,于是他的妻、兒和四個孫子便在北京,他亦在保定自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