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遭遇甚是驚險,至今已然無虞,乃是大幸。只是施舉的船卻不知道飄到何處去了,錢糧賬冊皆在船上。”
“國姓放心,施舉是峰尾人,跑慣了海的,當保無事。此番全憑國姓忠義,自有上天呵護,否則絕難保全。只是船上造飯的鍋灶、儲藏淡水的水柜都被大浪沖走了,怕是沒辦法生火做飯了。”
海難過后,能夠幸免于難自是大難不死。奈何船上的用品大多被沖走了,很多生活所需都無法進行,鄭成功也只得跟著將士們忍饑挨餓,憑著蔡進福的船拖動著正在修補的座艦緩緩而行,一直到了下午才碰上其他前來救援的艦船,而施舉憑著豐富的航海經驗也重新找尋了回來。
稍作休整,艦隊繼續航行。三月初十,艦隊抵達大星所左近,船上柴火所剩無幾,糧食也大量遺失,鄭成功派遣兵士下船樵采,反遭大星所清軍襲擊。
接到遇襲的急報,鄭成功勃然大怒,當即派遣援剿左鎮奪取大星所港口處停泊的那幾十艘烏尾船,同時派遣前鋒鎮去攔截惠州清軍援兵。
大軍圍城,烽煙和信使將遇襲的消息以著最快的速度傳到了最近的援軍處。清軍急行軍而來,豈料就在路上,于一處名為龍盤徑的所在遭遇了前鋒鎮的伏擊,被攔腰截斷,以致慘敗于萬禮設伏的那三百明軍之手。
原來,接到截擊的命令,萬禮沒有將前鋒鎮盡數帶上,而是盤問當地百姓,得知龍盤徑為清軍必經之路。按照他的分析,明軍遠道而來,清軍必然會認為明軍不識此間地理,必不敢在距離大星所過遠的盤龍徑設伏,而他正要打這個有心算無心,帶了三百兵去設伏。結果正如其所料的那般,清軍全無防備,被明軍殺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萬禮的表現讓鄭成功刮目相看,原本,對于萬禮他只覺得是陳凱從漳州招徠的義勇首領,用以縮減施家軍在鄭成功所部的比例,僅此而已。所以,這幾年即便是給了一個總兵的差遣,但是鄭成功卻絕少用到此人,尤其是重要的戰役。但是現在看來,卻是小瞧了原本的義軍首領。
三月十五,大軍準備完畢,以援剿右鎮黃山所部為先鋒,直撲大星所城,一鼓而下,全殲城內守軍。城內糧草,交由戶官楊英分撥各船承載。
這是鄭成功勤王以來的第一戰,有了如此的開門紅,大軍一掃遭遇風暴的陰霾,士氣大盛。奈何,到了三月二十二,經過了數日的休整,大軍精神飽滿的準備啟程繼續此番勤王之旅的時候,鄭鴻逵麾下的都督鄭德卻慌忙趕來,帶來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呆了的消息。
廈門島,陷落!
注:鄭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戶海邊的一塊巖石旁邊,那塊巖石因為鄭成功成了當地的一個景點,叫做兒誕石。
PS:日本人因為鄭成功出生于日本,其母姓田川氏,所以一直以鄭成功是日本人來作為借口鼓吹臺灣是日本的。最可笑的還是有些國人竟然也跟著瞎起哄,硬說鄭成功是日本人,你們是日本請來的逗比嗎?
鄭成功姓鄭,他的父系是正兒八經的福建人,當時中日兩國皆以父系血緣決定國籍,理所應當的就是中國人;鄭成功賜姓姓朱,理論上是明王朝的皇族,生平主要活動區域和心理認同上也是中國人;另外他的母親確實原姓田川,但是嫁給鄭芝龍時已經是福建鐵匠翁翊皇的繼女,改姓了翁,史書中也常用翁氏女、翁太妃來稱呼這位女性。所以無論從任何角度,日本人都沒有資格說鄭成功是日本的,就像韓國人沒有資格說孔子是他們的一樣!
說句題外話,最近十幾年韓國人說這個是他們的,那個是他們的,其實也是跟日本人學來的手藝。日本明治維新時曾“考證”出成吉思汗其實是源義經的奇談怪論,比說鄭成功是日本人還搞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