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王能殺了那個韃子王爺,純屬是托了國主的洪福。若是國主親自主持此戰,早已全殲虜師,辰州大捷就是明證,還用放棄衡州府?”
“正是如此,現在西寧王南撤了,正是大好時機。等到大軍休整完畢,咱們追隨國主再打出一場大捷來,給天下士民看看!”
“……”
幾個月前,李定國逼死孔有德,孫可望那邊還算不得太過忌諱,但是這一次,被殺的卻是個滿清親王,單單是一個“兩蹶名王”的威風赫赫就足以讓他感到到極大的威脅。
孫可望最近很忌諱這檔子事,但是不提也不行,一眾親信便干脆吹捧了起來。理由也很簡單,比衡州大街還早一天的辰州大捷就是孫可望主持的,而且,明軍現在還牢牢的控制著辰州府,而非如李定國那般將衡州府拱手相讓。
馬屁拍得響亮,孫可望那邊的容色也少有緩和。韃子王爺,不過如斯,這樣的念頭漸漸的在孫可望的腦海中形成,但是對于李定國的忌憚卻一點兒也沒有因此而改變,反倒是更勝從前了。
“那是以后的事情,駕前軍經過了辰州一戰,還需時間休整方能再戰。但是在此之前,天下士民看到的都是李定國斬殺了一個韃子王爺,甚至就算是日后孤再殺一個韃子王爺,也絕沒有他的這一次來得震撼人心。”
提到這個李定國,孫可望便是撓頭不已。當年張獻忠身死,他、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這大西四大王子聯手殺了大西政權的左丞相汪兆齡和張獻忠之妻,確立了四將軍聯合主持大局的局面。
張獻忠還活著的時候,大西政權在四川,張獻忠自是皇帝,而孫可望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柱國、太師、監軍、節制文武,在張獻忠北上與大順軍爭奪川北期間,也曾為監國總領全局。
奈何,確立了這樣的局面后,雖說還是打著大西軍的旗號不變,但是權柄一分為四,孫可望最多是地位稍高一些而已,卻也不能憑著張獻忠義子之首的身份接替張獻忠的地位。
恢復生殺予奪的大權,是孫可望最為渴求的。可無論是在四川,還是南下云南之初,兵權平分,孫可望由于還要主持行政事務反倒是兵力最少的。
于是乎,先是在艾能奇戰死后,孫可望靠著拉攏接手了艾能奇兵權的馮雙禮,擁有了比其他兩個兄弟更為雄厚的軍事實力,隨后在第二年的演武場升旗事件中打壓了李定國,從而確立了他在這支云南大西軍中的領導地位。
說起來,當年入滇,他們之間便有自立和擁明之爭,他之所以在演武場升旗事件中要拿李定國開刀而非是劉文秀,除了李定國性子耿直,不似劉文秀那般能屈能伸,說白了就是比較好算計外,更重要的便是他們曾經因為分歧而產生嫌隙。
但是,這樣的領導地位是不能服眾的,尤其是受到打壓的李定國。孫可望想要大權獨攬,正與謀求招安大西軍抗清的云南按察副使分巡金滄道楊畏知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