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南贛提標、贛州鎮標和南安鎮標三部是以著原本擁兵五千之眾的南贛鎮標擴建起來的。其中,南贛提督胡有升是為原本的南贛總兵,如今依舊管五千戰兵,但是官職上有所提升,作為漢軍鑲黃旗的旗人,他和他的部隊自然是清廷在南贛地區的中堅。另外兩鎮,皆是三千戰兵的規模,總兵官也都是胡有升以前的部將,指揮上不會有半分掣肘。
其他各部,原本或是一千兵馬的協、或是兩千戰兵的鎮,如今也都盡數提升為一鎮三營三千戰兵的編制,駐守各處要點,南贛作為連通江西、湖廣、廣東、福建四省的節點作用被凸顯得份外明顯。
不算那些守衛府縣城池的部隊,僅僅是這些部隊,林林總總的算起來就有著高達兩萬六千戰兵之眾。這個數字,其實并不算過于巨大。但是,相對的陳凱此番率領的部隊只有左提督、后沖鎮、后勁鎮、護衛前鎮、護衛右鎮、鐵騎鎮、驃騎鎮以及廣東巡撫標標營這一萬六千大軍而言,其實際上依舊是有著明顯的兵力優勢的。
然而,對于這樣的劣勢,北上的明軍對此并沒有什么壓力可言。究其原因,清廷在南贛的兵力雖多,但是處于守勢,必要兼顧各處。真正擋在明軍北上道路上的無非是分別鎮守和協守南雄府的南雄鎮標和韶州鎮標,以及韶州府北部的南安鎮標。
“贛州總兵先啟玉、南安總兵郭虎、南雄總兵粟養志……瞧瞧,這一個個的,好像都是老熟人嘛。”
當年義救廣州,郭虎、高進庫和先啟玉三人的部隊就曾在城南與陳凱爭衡。這里面,高進庫和郭虎去年就在高廉雷就已經降了明軍。不同的是高進庫是真的降了,而郭虎則是詐降,隨后找了個機會就又重新投回了清軍那邊,一度協守高明縣城,結果等到高明縣城為明軍收復,他又一路北上逃回了南贛。而那粟養志參加過江門一戰,被調派協助徐得功攔截陳凱,自然是遭受了可恥的失敗,結果則是仗著陳凱當時急于南下與李定國匯合才僥幸得脫。
先啟玉一直都在南贛地區駐防,另外陳凱還從軍官名單里看到了諸如賈熊、孔國治之類的名諱。這些家伙都曾是為清廷抗住金聲桓、李成棟的大軍,導致了兩省反正遭到鎮壓的兇徒,更是贛州之屠的兇犯。即便是最近這幾年,他們也頻繁出入廣東,比之廣東本地的綠營兵,尚耿二藩也更加相信這些南贛綠營的戰斗力。
“炮隊還在路上,不必急著攻城。”
如是說來,眾將心有默契,柯宸樞亦是點了點頭,表示對此的認同態度。似是感受到了始興縣城外的不緊不慢,南贛以東的福建汀州府城城外,招討大將軍行轅右提督黃山親統援剿中鎮郝文興、援剿前鎮黃大振、援剿左鎮黃昌、援剿右鎮洪承寵、驍騎鎮王進等一萬三千余眾大軍再一次兵臨城下。
之所以用再一次來加以注釋,實在是從去年開始,黃山已經幾次發動過針對汀州府城的進攻了。本地清軍極力擴編,外加上南贛的綠營兵次次趕來增援,才勉強在黃山的一次次強攻之下守住城池。但是,汀州一府,清軍的控制區也僅限于這座宛如孤島般的城池以及通往瑞金縣的道路。
汀州府城背靠武夷山南麓,憑借著地利的優勢,外加上清軍的全力以赴才能維系著這條生命線的暢通。這一次,黃山兵臨城下,亦是不曾斷絕那條道路,甚至連象征性的努力都不曾做上哪怕一下。
黃山再度兵臨城下,汀州府自然是嚴防死守,緊鄰此間的瑞金縣那里,同樣免不了一句風聲鶴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