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令惠州鎮總兵官新泰伯郝尚久統本部兵馬出和平縣,收復贛州府南部之定南、龍南二縣;管程鄉諸縣地方事忠匡伯張進統本部兵馬復長寧、安遠二縣;大軍越梅嶺,取南安府城!”
調令下達,由提督柯宸樞統領大軍北上,陳凱暫且坐鎮南雄府城,厘清從韶州府到南雄府之間的糧道運輸。這個距離,其實并不算遠,與之前從廣州府城到韶州府城一般,這里與韶州府城之間也有湞水一脈相連,有著便捷的水陸交通,糧草就可以源源不斷的運輸北上。
這里面,需要陳凱做得其實不多,廣東巡撫衙門的幕僚們完全可以勝任,甚至會比陳凱做得更好,但是翻越梅嶺,將軍需補給運往南安府那邊兒,卻是沒有了水運的渠道,只能陸路運輸。唯獨有一點還好的是,那南安府城位于南安府的南部,章江上游的大余縣,那里距離南雄府城實際上只有一山之隔。
“當年,寧夏王第一次入贛,便是走了這條路,是吧?”
寧夏王是李成棟死后的追封,陳凱當著李建捷的面兒自然是如此稱呼。此言問及,李建捷倒是鄭重其事的點了點頭,隨即向陳凱回復道:“當初義父是兵分兩路,一路走龍南、信豐,另外一路則是從南雄府直出南安府,順章江而下,在贛州府城合兵……”
明軍這一次進攻南贛的作戰頗為順利,比之當年李成棟兩攻南贛,結果落得個身死人手的下場,可謂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進軍始興縣開始,陳凱就覺著李建捷的狀態有些過于亢奮了,等到馬市鎮一戰,隨后趕到的陳凱聽王起俸言及了李建捷的突發奇想,這份感覺就更加得到了確認了。
此間,李建捷侃侃而談,講起當年的舊事來,可謂是頭頭是道。他是那兩場戰爭的親歷者,陳凱從他的口中也基本明白了當年李成棟的戰略思路。
其人第一次進攻南贛,背景是金聲桓、王得仁在贛州府城久攻不克,反倒是等來了八旗軍,結果不得不回師南昌。以著當時的戰局,八旗軍圍困南昌,李成棟北上奪取南贛,就可以與金聲桓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于是,李成棟當時的思路就是順著章江和信豐江直取贛州府城,拿下這一處要點之后北上與金聲桓匯合,合擊證南大將軍譚泰統領的八旗軍。結果,憑數萬大軍北上,直薄一座只有五六千人駐守的城池,愣是因為輕敵,立足未穩就被南贛清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損失了兵卒伕役一萬,盔甲、大炮、馬騾、器械的一半”,不得不退回廣東休整。
這是第一次,等到了第二次已經是轉年二月的事情了。這一次李成棟決定穩扎穩打,先行收取贛州府周邊的各縣,完成后再圍攻贛州府城。奈何這時候八旗軍已經攻陷了南昌,譚泰命梅勒章京膠商等統領的正紅旗與正白旗滿洲兵為援,雖然李成棟的兵力依舊占優,但是清軍經南昌、贛州兩戰士氣正盛,直取李成棟駐扎的信豐縣城,大敗其人,并導致其最終淹死于河中。
言及大軍兩度北上,李建捷總顯得那么慷慨激昂,可是一旦說到敗績,就不可避免的哀嘆一二,尤其是講到李成棟身死的那一節就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