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選?糾結中的坦桑其,忍不住看了看陳符等人。
陳守見他望來,想了想道:“大人,你何不讓我家莊主先將字寫出來,然后再選你看中的。”
雙目一亮,對啊!我怎么沒想到這個呢。
坦桑其哈哈一笑:“然也!還好你提醒了我。陳符,辛苦你了,麻煩先將字寫出來我再選,這總可以吧?”
無所謂,反正你只能選一幅。
自己的字什么水平,自己知道。現在陳符就是想用字吸引人呢,當然要拿出足夠讓人驚艷的作品,而臨摹無疑是最簡單的。
行書,天下第一當數《蘭亭序》。可是,這《蘭亭序》一來字數太多,寫起來慢,二來嗎,它是靜態的,得慢慢看,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就是好看,但不會讓人在視覺上覺得震憾。行書要想給人震憾的感覺,那就得行草。
行草中,陳符最喜歡的就是王獻之的《中秋貼》。《中秋貼》讓人一眼看上去,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通篇一氣呵成,流暢自然,酣暢淋漓,痛快之極,被稱為神品。
《中秋貼》這貼子,很奇怪。它是王獻之的,但又不是王獻之的。縱然考證它不是王獻之寫的,卻人人都說是王獻之的字。
之所以有這種奇怪的說法,那全因另一位宋朝的大書法家米芾。米芾是王獻之的迷弟,十分喜歡王獻之的字,他學的就是二王的字。
王獻之有一個貼子《十二月貼》,這米芾在臨寫這個帖子的時候,一時興起還是怎么地,總之,從這《十二月貼》里節選了部分的字出來,又再加上創作的幾個符合王獻之字體特征的字,就這么依著性子,寫了一張語句不通順,前言不搭后語的貼子。
由于這張貼子上的字,寫得實在是太精彩,他不舍得扔啊,這貼子就流傳了下來,而貼子開頭就是‘中秋’二字,所以世稱為《中秋貼》。這貼子是米芾所寫,但字體卻是他臨王獻之的字,他只是集字而己,所以這貼子就被冠在王獻之的名下了。原件早已不存,現在我們看到影印的墨跡版本,其實就是趙孟頫所臨寫的。
看一副好的書法作品,是一上享受。而看一個書法寫得好的人寫字,這個過程,同樣是一上享受。特別是這個字寫得好的人,背臨一幅名家作品的時候。
如果一個書法家寫自己的作品,那這個過程,看起來雖然好,但因為寫的過程比較快,可看性會降低,因為節奏太快。
而一位書法家背臨一幅名家的作品時,那可看性就高了。首先,名家作品之所以能流傳下來被拿來臨寫,證明這幅作品的水平高。其次,由于是臨寫,臨寫的人本身水平就高,在臨寫的過程中,為了跟原作盡可能的接近,這個書寫速度就會放慢許多。這個慢的過程,會將書寫的筆鋒挪轉騰移的過程盡可能的展現,讓人看著一支筆,在筆鋒的變化下,慢慢顯現,由點到線,到最后的成為一個個躍然紙上漂亮的字,再然后,這些字組成了一個整體,這是一種帶有韻率,帶有快慢節奏的美感。
看著陳符的筆在宣紙上運動,坦桑其的表情都有點沉迷了,就連呼吸也變得小心翼翼,大氣都不敢喘。
隨著紙上的字越多,他的雙眼就睜得越大,顯然,這幅作品已然讓他震憾,讓他的心靈受到了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