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商品被人需要,除了商品本身的物理價值外,一旦商品被社會化,商業化,它就必然會寄托著千奇百怪的附加值——情感,這個需求來自于人性,踩準點,對于商品的銷售來說,一定事半功倍。
有的商品偏重于物理價值,比如鹽,大家只關心它是粗鹽細鹽,海鹽井鹽這些天然的物理屬性。雖然人人都需要,社會化程度極高,但它屬于國家管控,所以它商業化程度極低,情感附加值也就極低。
有的商品物理價值與附加值同等重要,比如熟悉的手機,有人關注的是性能,也就是它的物理價值,喜歡成為焦點的人關注它是否足夠有面兒,“愛國”的人關注它是不是國產。
有的商品附加值遠大于其物理價值,比如“腦白金”。
在這個廣告滿天飛的社會,技術牛逼的大能壟斷了部分商品的物理價值,所以成為了食物鏈頂端的存在,會吹牛逼的大佬利用信息轟炸人性,也成為了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人性,有其光輝的一面,有其暗淡的一面,有堅韌,有脆弱,有善良,有惡毒,有謙謙君子,有卑鄙小人,有踏實,也會有虛榮。有人在為正義堅守,有人卻利用人性的弱點,圖一己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