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4歲,據說打敗了日本人的挑戰后,立刻跑去參加了軍統培訓,后又回來抗日(無細節旁證),之后又拋妻棄兒跑到香港避難);王薌齋(52歲,淪陷區教拳為生);年齡與事跡都造假的呂姓大俠史上無載;孫存周44歲,打游擊被打散了回到家里躲著不出門,他的長子孫保和上了前線,炮兵,洛陽保衛戰中陣亡。
竇來庚是抗日英烈中罕見的國術高手,他自幼習武,在國考中的名次就證明了他的實力,后成為武當太乙門的掌門人。抗戰時,先任韓復榘的手槍隊隊長,韓復榘被槍斃后,他帶領山東國術館近200弟子回到自己的家鄉臨朐縣,組織起“國民軍義勇隊”與日寇作戰。
當時正值天災**,部隊供給難以為繼,竇來庚就變賣自己全部家產供給部隊。他的同門師弟林信齋,在濟南做生意,聽說此情況后,便從濟南多次用火車托運糧食,幫助竇來庚渡過難關。
竇來庚的義勇隊越來越壯大,后改編為山東省保安第七旅,任旅長。在前線與日軍大大小小打了幾十次。
他的部隊裝備簡陋,沒有軍餉、軍裝、軍糧,條件異常艱苦。缺少槍炮,國術館的學員就帶領將士們習練大刀,唱著‘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大刀片成了十七旅的標志,讓鬼子們聞刀喪膽。
1942年,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自指揮,對魯蘇戰區發起攻擊。在這次大規模掃蕩進攻中,竇來庚的部隊成為日軍集重兵打擊的目標。
竇來庚沒有選擇保全實力,而是奮力抵抗,與日軍決一死戰。卻由于日偽軍兵力強大,上來就動用了重型武器向17旅陣地發起全線進攻。而竇部不但人少,武器也多是自制,裝備極其落后,子彈不多,手榴彈扔出去不炸,兵員、武器與敵相差懸殊,戰事節節失利。
兩天的戰斗,2000多人的十七旅只剩不足百人,竇來庚也中彈負傷。
在彈盡糧絕的最后時刻,戰士們寧死不屈,沖向日倭,大刀飛舞中,用血肉之軀拼盡了最后一滴血,最終全軍覆沒!
竇來庚寧死不當俘虜,用最后一顆子彈舉槍自戕,年僅42歲,以血肉之軀,壯烈守節,為國捐軀!
誰說國術高手不抗日?
竇來庚對王洪也很感興趣,他寫了幾百篇文章,但多集中在少林、武當和太乙門的拳論上,對軍事器械的研究遠不如王洪認識多,他與同門高芳先一樣,都只用大刀感興趣。
可這四兵各有所長,剌刀短小,用在狹小的地方或剌殺的時候;拼剌刀在正面戰場上使用;紅櫻槍比大刀管用些卻不好攜帶;大刀震懾力強,卻往往以命換刀。
這讓竇來庚對手槍隊使用什么樣的武器有些苦惱,他與王洪聊了很久。王洪對此的經驗就是武人使用武器,要選擇殺敵最快的,而不是一定固定在某種手段上。比如王洪自己,雖然可以用剌刀殺敵,可他作戰的主要武器卻是大肚匣子,多帶些子彈,連近身都不用了。
竇來庚聽了王洪的各種作戰經歷,從中得出了一個經驗,上戰場要有殺身成仁的決斷,卻更要以存身殺敵為主,也不知道這經驗對他日后的戰斗有沒有作用。
他現在只能不去糾結哪個更好,就要求手槍隊的人,槍法射擊照練,四兵也要都學會學精。
------
每章一說:八卦掌的技擊有個說法:足為戰馬,腰如車輪,手似刀槍。進了八卦門,終生要走轉不停,走到整個人體如同一個旋轉自如的鋼球,別人不能碰,碰了勁力落空,人還要被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