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多數時候,戰爭的主武器是長槍長矛長戟等各類長兵器,中國、西亞、歐洲、日本都是如此。以此算來,全世界絕大多數流傳下來的武術,都和戰爭關系不大,一般稱“無甲武術”。
個人武藝高低在軍陣上的用處不大(水準線以上即可,即熟練劍之擊剌格洗、刀之監抹斫削、槍之八母等等),紀律和配合才是最重要的。
戰場上也沒有讓施展步法身法的空間。
但刀劍由于其全能,便攜,容易操控的特性,在戰爭中做為副武器存在,在城市鄉間惡斗和個人防身中,卻大放異彩。
王洪的破甲短劍是冷兵器時的輔助武器,而身法,又融合了拜師學藝的成果。這種戰陣與游場武藝的結合,看起來幾乎完美,卻只限有相同經歷的個人,很難推廣。
迅捷劍,是歐洲從戰場用劍發展而來,走向個人用途,以防身和決斗為主要目的劍術分類。
其規則,經多次演變,已經定型為‘不穿護甲,只取第一滴血’。
整個劍術甚至劍體和場地,都是圍繞著‘讓對手先流血’而設定的。
為此,劍身越來越細長,持劍的手也放在了前面,甚至手與劍放在身前幾近固定。這種劍形和執劍姿勢適合快速的揮舞劍尖,但是手部躲避則非常累。為防止手部被擊中,又強化了劍的護手,這成了現代歐洲劍術的一個特點。
中國劍術通過手部靈活的繞著劍的重心移動和走位來閃避攻擊。攻擊的梯次,避實擊虛者,斜步側身避其重器,殺前手,擊其身。避虛擊實者,連斫其桿,粘槍而入,擊身傷人。二者更多的考慮了長槍、長矛等長柄兵器的威脅。
以決斗為目的出現的刺劍和現代體育運動的擊劍則基本不在乎攻擊部位,只要能讓對方出血隨便哪里都行。為了達到讓劍最快的扎到對手,執劍的手也盡量不怎么移動。當然,劍的形制在保護自己手部的同時,也限制了手部的移動。
中國在民間幾乎沒有一對一公平決斗之類的傳統,刀劍類短兵的需求是防身自衛和戰場上作為副武器或和盾牌一起作為主武器,更多的是強調殺傷力,劍的重心比較靠前,手腕的運動非常豐富。
如果殺敵殺不了,劍的作用還可以跟高級軍官配的小手槍一樣,給自己來上一家伙(在中國劍術歷史的后期,持劍殺人的事跡還不如給自己抹脖子的多)。
手持迅捷劍的劍手下場了。
他叫阿爾瓦洛,個子不高,也是靈活快速的風格。
他看到了王洪與長劍劍手多納特羅的幾個回合后,便在心里暗想,如果不能搶到先,那就雙殺好了。
雙殺,就是,我刺對方喉,對方根本不做防御,同一時間劈我腹部,雙方之間攻擊線路沒有任何干擾且速度差不多,兩個一起死,同歸于盡。
同歸于盡這個問題是所有劍術最核心的問題之一。
電影里那些面對利刃一打十的都是假的,在副武器級別(短武器)的對決中,哪怕是一對一也很難全身而退,大刀隊的戰損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武器相對較短的時候,劈砍(走外線)與刺擊(走中線)的速度相差無幾,所以在歐洲決斗中,時常發生雙殺這種情況:一種是前面不同進攻路線的問題,另一種,是被剌中后的動作仍然在延續。
面對不要命的對手,再高的高手也很容易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