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帶著呼吸器過濾可能存在的有害氣體。
吳應龍將隨身攜帶的繩子,一頭綁到鎮墓獸上,另一頭拴在自己身上,又留下一個打開的手電筒,固定好放在入口處,一方面保證他們歸來時不會迷路,另一方面也是想給第二組人留下記號。
一行三人在狹小的空間中前行,雖然真是距離沒有多遠,但是等他們來到向下的通道時,依舊氣喘吁吁,反而是年紀最大的程國賓較為輕松,他的心態最穩,意志也最堅定。
向下的通路依舊有木板格擋,眾人照葫蘆畫瓢順利來到二層走廊,這里的場景和一層完全不同,地面幾乎沒有水漬,空間也大了很多。
整個二層設計的相當講究,四周墻面上畫著一幅幅豐富多彩的壁畫,畫面大多是一些古代的戰爭場面,有戰船對壘的海戰,也有弓馬對峙的陸戰,由此可以推測墓主人應該是一位武將。
所有的戰場圖畫中,一個身材高大,身披鎧甲的年輕將軍最為明顯,他時而屹立船頭、指揮若定;時而又下船跨馬、沖鋒在前。他的敵人主要是清軍的騎兵和戰船。
程國賓仔細打量這些壁畫,心中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這座墓船的主人應該是一位驍勇善戰的水軍將軍,當時的時期大體在明朝末期,大明已然風燭殘年。
大清鐵騎橫掃北方,大明王朝京師淪陷,崇禎皇帝自縊殉國,自此明朝殘余宗室被迫南下,建立南明朝廷持續抵抗以期復國。
曾經的明朝,軍事力量是相當的強大,其中又以水師尤為突出,它的來源是開國之祖朱元璋所率的兩大主力之一的巢湖水師。
公元1420年,明王朝就具有1350艘戰船、1350艘巡船,以及駐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總計3500艘,其中250艘還是遠洋寶船,此外還具有很多傳令船和護洋巡江的戒備法律船等。
曾經舉世聞名的鄭和船隊,實際上僅算是大明帝國水軍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在明朝前期,每年的春天和夏天大明水師都要進行巡航,公元1373年和1374年明朝水師曾兩次追擊倭寇直至琉球群島,公元1409年在北部灣海域打敗了越南海盜。
在馬六甲海峽,幾乎所有向大明帝國海上威望挑戰的舉動都被破壞,三十六個國家的使節向大明帝國屈服,大明帝國水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洋軍隊,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能永遠聳峙在巔峰的舞臺上,隨著大明王朝逐步衰落,大明水師也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想到這程國賓內心唏噓不已,這時站在一旁的吳應龍,眼見兩人都專注于壁畫,連忙上前提醒,讓他們按照原定計劃抓緊時間,盡快完成勘察,
在船外作業的第二組小隊,也順利檢查過整艘船體,同時還在一些能夠加固船身或者方便打撈的位置做了標記。
原本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此時打撈隊的隊員趙源悄悄拍了拍李達,并做了一個手勢,李達瞬間明白了什么,便也對一旁收集資料的程嘉欣打起手勢,意思是讓她先回到打撈船上,自己兩人去船里接應另一組隊伍。
可是程嘉欣卻不愿意,她即擔心父親的安慰,也有強烈的好奇,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