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政策,白寧可以在海通城安排工作,這是城里的知識青年求之不得的事,白寧卻主動報名上山下鄉,很多人都說她傻。
出于鼓勵年輕人奔赴廣闊天地的考慮,她的申請很快得到批準。
坊間議論白寧對姐姐白靜心存怨懟,不想和她待在一個屋檐下,才報名插隊的。
被陳世強糟蹋后,白靜不僅打了她,還不管不顧憤憤離家。難道這就是白寧選擇插隊的原因?試想,如若沒有白靜的不理智行為,白寧就會找份工作安心地待在海通?不盡然。因為她有一個不能言說的秘密——她的暗戀對象金鎖在余州當兵。
當年插隊的去向有千里之遙的山區,亦有近在咫尺的平原。組織上照顧安排她去離城不足十里路的十里坊大隊插隊。她接到通知后,肺簡直要氣炸了,堅決不肯去姐姐白靜所在的十里坊大隊。心想,她既然敢打我,我白寧豈能認她姐姐,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今后還怎么相處?
更為重要的是,白寧心里始終裝著金鎖。于是,她強烈要求去艱苦的地方鍛煉,非余州山區不去。
知青辦領導不解,很多家長托關系走后門,舍不得子女去山區受苦,爭取就近插隊。白寧倒好,還“強烈要求”,知青辦正愁完不成指標任務,遂立即批準了白寧去余州插隊的請求。
說是插隊,實為在荒山野嶺上建隊,這是白寧和她的同伴兒們根本沒有想到的。
上級決定海通市的十五名知青,插在黑銅山大隊,人員集中居住,戶口分別落到九個生產隊。也就是戶口在哪個隊,就在哪個隊勞動記工分,分口糧拿報酬。
然而,黑銅山是一個貧困大隊,老百姓靠世代開墾的一塊塊小梯田種糧糊口,“天補房洞肉補衣洞”是這里窮困潦倒的真實寫照。窮雖窮民風卻彪悍,據說,這里在歷史上與水泊梁山的好漢有些交結。因此,人們都說黑銅山大隊的人不乏梁山好漢的豪氣,當然也有人說是匪氣。
對知青來黑銅山插隊,這里的百姓是強烈反對的。他們認為安排插隊知青從他們碗里分羹,這不是讓黑銅山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嗎?
公社打了退堂鼓,擬將這十五名知青改插到其他大隊,可縣知青辦不同意,還給老百姓扣上了反對上山下鄉的大帽子。
縣知青辦主任在公社領導的陪同下,到黑銅山大隊強行宣布上級的決定。他們這樣做,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如果開了這個“不同意就不插”的先例,擔心其他地方照此效仿,會給全縣的知青插隊工作帶來困難。
知青辦主任如此上綱上線,群眾急了。不就是爭口吃的,為啥扣這么大的帽子?一頓亂拳,把他打得鼻青眼腫。
公安局來黑銅山大隊偵查毆打事件,想把滋事的頭目抓起來以儆效尤,調查的結果卻是“不知道”。群眾心齊,誰也不會說出誰先出的拳,當然對于亂拳就更難辨別出你我他了。
公社無奈,只得在黑銅山大隊九個生產隊的基礎上新成立第十生產隊又稱知青隊,把一片荒山劃給了他們。今后來自海通的這十五名知青將以這片荒山為生。對于十八九歲的一群年輕人來說,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白手起家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