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了,你去南方也需要盤纏。你如果不領情,就是看不起我們。”
朱智涵推辭不過,只好從每位幫主手中收下金條兩根,紋銀三十兩。
第二天,朱智涵告辭眾人,準備離開微山湖南下,李叫花趕來送行。
朱幫主帶領劉、李和吳幫主一起,將朱智涵送到西岸運河口碼頭。
卻說李魁逃回濟南府后,帶著十幾個殘兵去見袁世敦大人。
說是大軍誤中了玄真觀道士智涵設的埋伏,官軍船隊遭遇火攻,副將陸顏被射死。
袁世敦見官兵全軍覆滅,氣得捶胸跺腳,一劍將李魁刺死。
官府向運河沿線發出通緝令,懸賞重金,務必捉拿朝廷要犯智涵道士。
同時派出北派武林第一高手武威將軍,專門去執行追殺令。
朱智涵從碼頭搭乘客船,沿運河經徐州,過淮安,一路向南航行。
他想起師父的臨終囑咐:
“天下之術,皆為我用。”
心想這次到南方,一定要遍訪名師異人,拜師學藝,集百家之長,方能提高武藝和武功境界。
“煙花三月下揚州”正逢其時,朱智涵坐在船頭,欲將運河兩岸美景盡收眼底。
客船不一日到達江南重鎮揚州,朱智涵久慕揚州美名。
船到碼頭后,興沖沖地上岸。
穿過客運碼頭,在靠近城墻邊的廣陵客棧住下來。
揚州歷史悠久,古稱廣陵、江都。
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水運交通十分發達。
歷來商賈云集,文化璀璨,自古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
揚州地理位置優越,既是商業重鎮,又是敵我雙方必爭的戰略要地。
朱智涵對揚州的歷史文化很感興趣,在客店稍休息一陣后,迫不及待地出門觀景探古。
他興致勃勃地登上揚州城墻,遠眺滾滾江流,心潮澎湃,發生在揚州的許多歷史大事涌上心頭。
突然一陣嘰嘰喳喳的聲音,打斷了朱智涵的思緒。
他轉頭一看,一個教書先生模樣的老者,帶了六七個兒童正朝自己走過來。
教書先生登上城墻,邊走邊給學童講解揚州的歷史文化故事,朱智涵急忙靠近細聽。
教書先生指著城墻外面,不緊不慢地介紹道,揚州人民既有抵抗外敵侵略的光榮歷史,也有被侵略者屠城的血海深仇。
在宋朝靖康之變后,金兵攻進揚州城大肆搶掠,縱火焚燒摘星樓,殺死數萬難民。
名將韓世忠曾率領揚州和鎮江一帶的民眾,英勇抗擊金兵,將金兀術的十萬大軍圍困在黃天蕩。
教書先生手指一段修補過的城墻說道:
在清順治二年,豫親王多鐸帶領十幾萬清兵包圍了揚州城,用炮火將這段城墻轟開了一個缺口。
清兵殺進城后,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這就是著名的“揚州十日”。
“先生,‘揚州十日’是什么意思?給我們講講吧。”
教書先生繼續說道,當時揚州城屬于南明,守衛揚州城的明軍僅有萬余人。
清軍豫親王多鐸派人去勸降,遭到明軍督師史可法的嚴詞拒絕。
清軍攻打揚州城時,史可法領導城內軍民殊死抵抗,揚州百姓也踴躍參戰。
青壯年加入明軍隊伍御敵,老弱者幫助搶修防御工事,連婦女老小都出動搜集磚石、石灰,趕制刀槍弓箭等武器參戰。
可是雙方實力懸殊太大,清軍最后用紅衣大炮轟塌了這段城墻。
揚州城被攻破后,市民或同清兵巷戰而死,或自殺身亡。
豫親王多鐸以百姓不聽招降,參與抵抗清軍為由下令屠城。
于是,清軍對揚州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十天大屠殺,此劫揚州死難約七八十萬人口。
當時的幸存者王秀楚著有《揚州十日記》,詳細記載了清軍這次屠殺揚州人民的事件,故史稱“揚州十日”。
朱智涵聽到這里悲憤不已,心里像在滴血。
他實在聽不下去了,便走下城墻,到碼頭邊去閑逛,想散一散心。
本書首發來自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